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雪鄉民間傳統手工藝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技能扶貧鋪就村民致富路

拉巴平措 索曲 發布時間:2020-03-30 11:07:00來源: 拉薩晚報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雪鄉(xiang) 民間傳(chuan) 統手工藝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是達孜區第一個(ge) 民族手工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該合作社通過傳(chuan) 統手工藝與(yu) 現代縫紉技術相結合,主要製作布塑羌姆麵具、紅珊瑚麵具和藏戲服飾等具有藏民族傳(chuan) 統特色的手工藝品,為(wei) 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和群眾(zhong) 致富增收提供了獨特路徑。

  日前,記者在合作社看到,兩(liang) 名工匠正聚精會(hui) 神地製作布塑羌姆麵具,每一步流程既嚴(yan) 謹又細致。工匠達娃告訴記者,一般學習(xi) 一年就可以掌握製作麵具的技能。因此,合作社鼓勵當地村民邊學手藝邊做工,每月還給學徒發放2500元工資。而一名熟練掌握製作麵具技能的工匠每月可以拿到6000元以上的工資。

  “手工製作麵具共有五個(ge) 步驟,它主要講究細心、嚴(yan) 謹,不容絲(si) 毫懈怠。我幹這行已有12年時間,很熱愛這份工作,同時也想保護藏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讓我們(me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發揚光大,讓更多人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傳(chuan) 統手工技藝。”達娃告訴記者。

  合作社院落左側(ce) 是麵具展廳,展廳兩(liang) 側(ce) 被劃成了幾個(ge) 展覽區域,包括羌姆麵具區、藏戲麵具區和旅遊工藝品區。同時,還有藏戲服飾、特色民族手工包、旅遊紀念品等各類民族手工藝品。“該合作社是達孜區的一處旅遊景點,同時也是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在每年的旅遊旺季會(hui) 有很多遊客前來參觀。”合作社負責人介紹。

  為(wei) 能產(chan) 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和解決(jue) 更多當地人就業(ye) ,在原有基礎上,合作社著手研發和創新,擴建縫紉車間,承接學校校服等服裝定製,進一步擴大合作社項目類型。

  縫紉車間內(nei) ,記者看到生產(chan) 線上的縫紉機整齊排列,幾名工人正嫻熟地趕製校服,一旁還堆了不少成品校服。據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員工還沒有複工,最近複工的工人正忙著趕製達孜區第三批易地扶貧搬遷戶100餘(yu) 名學生的校服,要趁他們(men) 開學前完工。

  達孜區唐嘎鄉(xiang) 村民紮珍今年41歲,在合作社工作已有兩(liang) 年時間,雖然身有殘疾,但通過參加合作社舉(ju) 辦的縫紉技術培訓後,她的技術得到了很大提升,一天能縫製三套校服,還可以縫製藏戲麵具等各類手工製品,她對未來充滿希望。“我因身有殘疾,沒法幹農(nong) 活,先前生活得比較艱苦。自從(cong) 在合作社上班後,生活、工作都有了保障,合作社也非常照顧我們(men) 殘障人士,特別感恩。”紮珍說。

  像紮珍一樣的殘障人士在合作社共有4名,他們(men) 拒絕“等靠要”的思想,努力學習(xi) 技術,靠自己走上致富道路。

  合作社共有20餘(yu) 名員工,同時為(wei) 村裏30餘(yu) 名村民免費發放縫紉機在家作業(ye) ,再根據村民的完工情況發放工資,每人每月平均工資4000元左右。合作社自成立以來,連續六年為(wei) 雪鄉(xiang) 紮西崗村六個(ge) 組村民每年分紅16萬(wan) 元。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