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昌都卡若區春日農事忙加油奔小康

陳誌強 發布時間:2020-05-07 08:51:00來源: 西藏日報

  春日的卡若草長鶯飛,一片大好春光。

  隨著春意漸濃,農(nong) 時不等人,一曲美妙的春忙“交響曲”在卡若區奏響。

  依斯麻是自治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nong) 機站站長。日前,他來到昌都市卡若區如意鄉(xiang) 桑多村,在這裏開展“3414”田間肥效的試驗,確定糧食作物的最佳施肥模式,助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依斯麻告訴記者,他這次作為(wei) 自治區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工作組一名成員來到卡若區,主要任務是宣傳(chuan) 黨(dang) 的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把農(nong) 業(ye) 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市場信息送到田間地頭,為(wei) 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增效和農(nong) 民增收提供最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站在田間的西迪,是桑多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高興(xing) 地說:“自治區的老師為(wei) 我們(men) 講解了科學種植、使用肥料和灌溉的方法,村裏的科技特派員和村民都學到了不少實用的種植知識。”

  春風送暖,萬(wan) 物萌發。走進卡若區卡若鎮左巴村的溫室大棚裏,隻見芹菜、香蔥等蔬菜長勢喜人,有的村民在摘菜,有的村民在施肥,有的村民在除草。

  村民朗加次仁正在自己負責的大棚裏細致地拔雜草,以確保這一季蔬菜能有個(ge) 好收成。

  與(yu) 朗加次仁同樣勤勞的還有村民達紮。他曾經是村裏有名的困難戶,來到這裏打工後,每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的工資。“現在收入穩定,家裏不僅(jin) 蓋了新房子,買(mai) 了摩托車,也能為(wei) 孩子提供一個(ge) 更好的成長環境了。”

  記者了解到,左巴村的一座座溫室大棚不僅(jin) 為(wei) 村民提供了豐(feng) 富的果蔬,也是村民致富的“金鑰匙”。2019年全村21座溫室大棚產(chan) 值30萬(wan) 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30人增收17萬(wan) 元。

  左巴村不止溫室大棚搞得紅紅火火,畜牧養(yang) 殖也蒸蒸日上。育肥基地的技術員辜茂良正帶領著村民一邊喂牛一邊觀察犛牛體(ti) 質,準備根據不同犛牛的體(ti) 質情況作進一步改良,為(wei) 夏季犛牛育肥打好基礎。

  作為(wei) 畜牧技術員,辜茂良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贏得了左巴村村民的信任。他每天都在育肥基地,和村民一起喂牛、觀察牛的生產(chan) 情況,防止它們(men) 生病、受傷(shang) ,同時手把手傳(chuan) 授村民養(yang) 殖技術,使左巴村的牲畜養(yang) 殖更加科學規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位於(yu) 卡若區埃西鄉(xiang) 蒙普村的富民扶貧苗圃基地內(nei) ,也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蒙普村的村民正在栽種楊樹和柳樹。

  趁滿頭大汗的村民澤仁擁宗歇息,記者與(yu) 她聊了起來。說起扶貧苗圃,澤仁擁宗滿臉笑容:“自從(cong) 在苗圃基地就業(ye) 之後,我不僅(jin) 學到了苗木種植及移栽的技術,還增加了收入。”

  身為(wei) 蒙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尼瑪次仁也在苗圃幹活。在他的記憶中,以前這一片都是荒地,看不到幾棵樹。自從(cong) 政府投資了富民扶貧苗圃基地,閑置地利用起來了,荒地綠了,環境改善了,群眾(zhong) 增收了。

  如今的苗圃基地已有雲(yun) 杉、楊樹、柳樹、山杏等十多個(ge) 品種,五十餘(yu) 萬(wan) 株苗木。截至今年3月,苗圃基地銷售各類苗木75310株,銷售額達473.8056萬(wan) 元,實現固定收益130餘(yu) 萬(wan) 元。

  春來正當時,人勤地生金。當前,不止卡若區,整個(ge) 藏東(dong) 大地上的幹部群眾(zhong) 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幹”,奮鬥在希望的春天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