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甘肅隴南:為脫貧插上電商“翅膀”

宋喜群 王冰雅 靳淑敏 發布時間:2020-05-11 08: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石家莊村櫻桃園裏,一場直播正在進行。武都區政府副區長華麗(li) 正通過網絡向大家推介“石家莊櫻桃”。美團、餓了麽(me) 、同城配送小程序、微店等平台上,下單的叮咚聲此起彼伏。配送小哥忙碌的身影穿梭於(yu) 大街小巷。

  直播帶貨、雲(yun) 上下單、線下送達……麵對疫情,隴南化危為(wei) 機,讓農(nong) 特產(chan) 品通過同城配送,走上隴南人自己的餐桌,開啟了“種植戶+平台端+配送端+消費端”電商同城配送消費扶貧新路徑。

  在3月6日召開的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座談會(hui) 上,針對貧困地區受疫情影響,農(nong) 畜牧產(chan) 品賣不出去的難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切實解決(jue) 扶貧農(nong) 畜牧產(chan) 品滯銷問題,組織好產(chan) 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jue) 農(nong) 產(chan) 品賣難問題。”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深處,作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甘肅省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全市9個(ge) 縣區均為(wei) 貧困縣,目前仍有3個(ge) 縣尚未脫貧。從(cong) 2013年年底,隴南以電子商務為(wei) 突破點,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在農(nong) 業(ye) 種養(yang) 殖、加工、物流、營銷等各環節的應用,形成了隴南電商產(chan) 品賣到全國、賣到境外的“大循環”和自產(chan) 自銷的“小循環”互補發展格局。

  數年探索,隴南從(cong) 藏在深山人不識的貧困小城,成長為(wei) 電商尤其是西部農(nong) 村電商的領航者。

  同城配送,助力疫後經濟加速恢複

  疫情過後的恢複經濟工作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

  在大數據的有力支撐和原有電商的厚積薄發下,隴南不斷建好同城配送供應端、平台端、配送端,產(chan) 品上架對接線和產(chan) 品到戶配送線“三端兩(liang) 線”,統籌推進城區配送和到村配送,讓同城配送成為(wei) 隴南電商發展的新藍海。

  走進康縣花橋村,菩提莊園的廚師們(men) 切菜、剁餡、包包子,忙得熱火朝天。

  “從(cong) 4月15日起,我們(men) 入駐康縣愛尚外賣平台,給全縣所有鄉(xiang) 鎮,還有武都、兩(liang) 當、天水配送包子,不僅(jin) 救活了我們(men) 自己,還拉動了本地的就業(ye) 和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菩提莊園負責人李玉說,截至目前,她們(men) 已經配送完成了1萬(wan) 多單,務工人員由原來的2人增加到6人。

  不僅(jin) 如此,“發展農(nong) 家樂(le) 和夜經濟就不再為(wei) 做菜備席發愁了,通過同城配送,一個(ge) 小時內(nei) 就能拿出8個(ge) 菜、1個(ge) 湯,米麵饅頭樣樣都有,大大提升我們(men) 村的旅遊服務水平!”李玉說,現在到花橋村周邊來旅遊的人每天有350多人,到周末就達到了1000多人,帶動隴南消費市場的全麵升級。

  在擴大出口困難、擴大投資有限的情況下,采取內(nei) 循環的方式拉內(nei) 需、找剛需,增就業(ye) 、保民生,已成為(wei) 當前隴南拉動經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據統計,僅(jin) 疫情期間隴南上線同城配送平台57家,入駐商家3600多家,上線產(chan) 品9600多款,累計同城配送60多萬(wan) 單,服務群眾(zhong) 200多萬(wan) 人次。

  疫情造成的冷清氛圍,卻因為(wei) 線上銷售而火爆起來。隴南的蔬菜大棚、農(nong) 產(chan) 品采摘地變成了直播間,縣長、鄉(xiang) 鎮長、第一書(shu) 記紛紛帶貨,讓直播成為(wei) “新農(nong) 活”。

  3月22日下午,文縣脫貧攻堅督查專(zhuan) 員苟睿變身“主播”。10分鍾,賣出1200單!1天,銷售額破百萬(wan) 元!

  “賣產(chan) 品”“賣風景”“賣文化”“賣體(ti) 驗”,滿血複活的場景正在全市2.79萬(wan) 平方公裏的大地上生動演繹。

  集中突破,解決(jue) 製約電商發展瓶頸

  電商,對張加成來說,是出路,對隴南更是。

  張加成是禮縣永興(xing) 鎮龍槐村一個(ge) 地地道道的農(nong) 民,曾經看著堆在院子的蘋果,心中沒有收獲的喜悅,而是發愁蘋果怎麽(me) 賣得出去,能否賣上好價(jia) 錢……

  這樣的憂愁,彌漫在2013年前的整個(ge) 隴南。

  隴南處於(yu) 北緯33°神秘魔線,秦嶺南麓,全市1000多萬(wan) 畝(mu) 特色產(chan) 業(ye) 在這裏與(yu) 亞(ya) 熱帶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眾(zhong) 多特色“寶貝”。但受製於(yu) 交通、物流、通信,長期以來大部分“寶貝”處於(yu) 鄉(xiang) 村集市提籃小賣、小商小販收購販運的低層次階段,形不成品牌,賣不上好價(jia) 錢。當地群眾(zhong) 守著富庶的物產(chan) 卻難以轉化為(wei) 實際收入。

  隴南市委書(shu) 記孫雪濤深刻地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剛好可以把隴南農(nong) 特產(chan) 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產(chan) 業(ye) 鏈短的劣勢轉化為(wei) 優(you) 勢。

  2013年,隴南把電子商務確立為(wei) “433”重點工作“三個(ge) 集中突破”之首。

  在隴南發展電商,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強大推力,著力破解思想觀念保守、基礎設施滯後、物流成本較高、電商人才匱乏、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等製約電商發展的難題。

  不了解,那就加大宣傳(chuan) 、逢會(hui) 必講,從(cong) 領導幹部到大學生村官、村幹部、村民層層深入;無從(cong) 下手,那就手把手教,針對不同的層次,從(cong) 市、縣、鄉(xiang) 、村四級逐層培訓。

  不會(hui) 寫(xie) 字,那就查字典;手機設備跟不上,那就換手機;不會(hui) 當客服,那就先學著在網上買(mai) 東(dong) 西。張加成這個(ge) 50多歲的初學者,摸索出了自己的辦法。

  正是不斷探索、學習(xi) 的觀念,讓張家成和隴南走向了另一番天地。

  無論是從(cong) 體(ti) 製、機製方麵,還是從(cong) 硬件、軟件方麵,隴南開始為(wei) 電商發展全麵鋪路——

  市縣區成立領導小組和專(zhuan) 門機構,出台鼓勵發展的政策措施;聚焦25個(ge) 特困片區,硬化通村公路,發展物流企業(ye) 、快遞服務站、村郵站;為(wei) 貧困村鋪設4G網絡……

  張加成的蘋果從(cong) 線下一年賣200元,到現在一年掙20多萬(wan) 元。“這是出路,讓大家都能把東(dong) 西賣出去,賣個(ge) 好價(jia) 錢。”每天一早,張加成就開始淘寶直播,推銷自家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也讓整個(ge) 村早早地熱鬧起來。

  “六路帶動”,實現試點到示範跨越發展

  脫貧,仍然是擺在隴南麵前的頭號任務。

  隴南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發點是助農(nong) 增收,最終目的是脫貧致富,與(yu) 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

  正是基於(yu) 這樣的考量,隴南開始嚐試讓脫貧攻堅插上電子商務的“翅膀”,探索出符合貧困地區發展的隴南電商模式——“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百姓創業(ye) 、協會(hui) 服務、微媒營銷”。

  2014年,在甘肅省的支持下,隴南向國務院扶貧辦主動請纓,要求作為(wei) 試點,為(wei) 全國開展電商扶貧探路開道。2015年1月,國務院扶貧辦正式批複,同意隴南作為(wei) 試點市。2016年10月,隴南獲得“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殊榮。

  作為(wei) 電商扶貧的先行者,隴南市以電商發展帶動種植業(ye) 、加工業(ye) 和包裝、倉(cang) 儲(chu) 、物流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促進就業(ye) ,增加農(nong) 民收入,科學推進精準扶貧;在全市貧困家庭中培養(yang) 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電子商務人才;在特困片區、貧困村,建立駐村工作隊“一對一”網店發展幫扶機製,在全市450多個(ge) 貧困村設立電商服務點……

  “電商引領扶貧產(chan) 業(ye) 對接市場,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網店、產(chan) 業(ye) 、創業(ye) 、就業(ye) 、入股、眾(zhong) 籌‘六路帶動’的電商扶貧機製,成為(wei) 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示範市,這是隴南電商不同於(yu) 其他城市電商的獨特屬性。”在4月14日召開的2020年全市電子商務工作會(hui) 議上,孫雪濤這樣說。

  阿裏巴巴·隴南產(chan) 業(ye) 帶是甘肅省首家大宗貨線上交易平台。自2016年在隴南上線後,入駐商家400家,市內(nei) 203家,市外197家,2019年完成線上交易5億(yi) 元,帶動線下銷售12億(yi) 元;涉及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蜂蜜、小雜糧、白酒等多行業(ye) 產(chan) 業(ye) 。

  “通過‘電子商務+特色產(chan) 業(ye) +貧困戶’的方式,我帶領的76戶貧困戶都已經全部脫貧。”今年近60歲的康縣“山貨大王”鄭文山說。

  隴南電商扶貧助貧增收的水平,從(cong) 2016年人均增收620元,增加到2018年的810元。

  不斷創新,成就電商扶貧隴南模式

  “我們(men) 現在的產(chan) 品涵蓋隴南八縣一區,有400多種。6000多名合夥(huo) 人分布在全國34個(ge) 省市地區,以前是隴南人賣隴南的農(nong) 產(chan) 品,現在是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幫我們(men) 賣隴南農(nong) 產(chan) 品。”“隴小南”負責人趙武強說,“隴小南”的基礎是隴南生活網,是粉絲(si) 經濟、社交電商融合發展的成果。

  回顧隴南電商發展的曆程,從(cong) 最初開辦淘寶店、淘寶館,到後來發展1688產(chan) 業(ye) 帶,再到利用天貓、京東(dong) 、拚多多、抖音等多個(ge) 平台,跨界融合、跨境出國、同城配送。

  隴南電商一路成長壯大,靠的是與(yu) 時俱進、不斷創新。

  隴南將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應用於(yu) 電商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環節,用數據管理,以數據決(jue) 策。

  “針對我們(men) 的銷售情況,大數據分析60~65mm的蘋果適合出口,60~70mm蘋果網上銷售得最好,65~75mm的適合進大商超。我們(men) 有針對性地推銷蘋果,並調整種植規模。”甘肅良源農(nong) 業(ye) 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康維起說。

  隴南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電商發展法律維權服務中心,維護網商、物流商、服務商合法權益。

  吃、住、行、遊、娛、購全麵觸網,酒店餐飲、景區門票、農(nong) 特產(chan) 品選購等在美團、去哪兒(er) 、攜程等全國知名平台入駐率進一步提高,實現“一部手機走遍隴南”。

  截至今年4月底,隴南全市開辦各類網店1.4萬(wan) 家,累計銷售180多億(yi) 元。

  “它為(wei) 全國開展電商扶貧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隴南模式。”隴南電商發展顧問、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東(dong) ,一路見證了隴南電商的發展。

  8年來,隴南幹部群眾(zhong) 的思維方式、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因電商而改變,觸網、學網、用網成為(wei) 新時尚。

  不僅(jin) 如此,電商更是為(wei) 農(nong) 村“雙創”提供了新舞台——一大批大學生村官、未就業(ye) 大學生、返鄉(xiang) 青年、留守婦女、殘疾人成為(wei) 電商達人,在電商世界裏追逐人生夢想。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之年。隴南將以電商為(wei) 筆、互聯網為(wei) 硯、大數據為(wei) 墨,在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張圖紙上繼續書(shu) 寫(xie) 勇立潮頭的創新故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