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製作人次仁多吉的致富之路
“前幾天剛給內(nei) 地的經銷商發了6箱藏香,今天就收到了錢。”48歲的次仁多吉看著賬戶上多出來的6000元,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次仁多吉家位於(yu) 距拉薩140多公裏的尼木縣吞巴鎮,家中世代製作藏香。相傳(chuan) ,這裏的藏香製作技術是由藏文創始人吞米·桑布紮改進印度熏香技術而發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
次仁多吉從(cong) 十六七歲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製作藏香,22歲成家後,從(cong) 父親(qin) 手上接過製作藏香的重任,現在是當地有名的藏香製作人和致富帶頭人。
“我的爺爺、父親(qin) 都是以製作藏香為(wei) 生,他們(men) 把製作藏香的手藝傳(chuan) 給了我。藏香就是記憶,我想讓這份記憶一直傳(chuan) 下去。”次仁多吉說。
製作藏香從(cong) 選料、浸泡、去皮到成品包裝幾十道工序,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次仁多吉說,一次能製作一兩(liang) 萬(wan) 根藏香。
尼木藏香以獨特的製作工藝和純天然無汙染的配方聞名,深受市場歡迎。但是在次仁多吉小的時候,他們(men) 家製作的藏香隻在附近的村子裏“打轉”,家裏收入主要靠務農(nong) ,日子過得比較拮據。
“母親(qin) 是我7歲時候去世的,家裏勞動力缺乏。”次仁多吉回憶,自己很小就開始下地幹農(nong) 活,後來又製作藏香,沒有機會(hui) 上學,這也成為(wei) 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
成家後,為(wei) 了改變家裏生活條件,次仁多吉背著自己製作的藏香,跑遍拉薩的店鋪推銷。“那時就想把藏香賣出去,家裏的日子好過點。”他說,經過多年努力,與(yu) 他合作的經銷商很多。
來自湖南的李海濱是次仁多吉的經銷商之一。2011年夏天,李海濱來西藏旅遊,無意間買(mai) 到了次仁多吉製作的藏香,“帶回去送給朋友,都說很喜歡。”李海濱看到商機,2014年再上西藏,來到次仁多吉家裏,提出以他的名義(yi) 在淘寶上開店的想法,後來兩(liang) 人建立起了合作關(guan) 係。
“次仁多吉給我批發價(jia) 供貨,我通過淘寶把貨賣出去。”李海濱說,次仁多吉製作的藏香材料源自天然,很受內(nei) 地顧客的喜愛。平均一個(ge) 月進一次貨,一次五六箱,銷售供不應求。
如今,次仁多吉一個(ge) 月能賣出10箱左右,收入達2萬(wan) 餘(yu) 元,成為(wei) 家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次仁多吉一家六口人,父親(qin) 、弟弟、妻子和兩(liang) 個(ge) 兒(er) 女同住在一套450多平方米的兩(liang) 層小樓,共有13間房。他告訴記者,這套房子是2017年新蓋的,花了50多萬(wan) 元,而這些錢都來自銷售藏香的收入。
次仁多吉既是藏香製作技術的傳(chuan) 承人,也是受益者。他說:“等兒(er) 子成年,就會(hui) 把藏香製作技術傳(chuan) 給他,讓這古老的文化世代傳(chuan) 承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傳統文化和人生價值“雙贏”
一群人圍在一起,挑揀著藏藥材,說說笑笑,好不熱鬧,鐵爐上牛奶中的人參果香味混合著藥材氣味,整個屋子濃香四溢。[詳細] -
西藏尼木縣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宣傳非遺小記:一縷藏香尋古藝
現場體驗完後,學生們參觀了尼木藏香展示廳,觸摸著尼木藏香原料。[詳細] -
藏紙曆史悠久 企業守護民族傳統技藝
在基本“拿下”藏香手工製作技術後,龍日江措又“盯”上了藏紙手工生產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