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時:竹筐“編”出新生活
5月3日,西藏阿裏墨脫縣背崩鄉(xiang) 巴登村村民桑傑像往常一樣起了個(ge) 大早。再過一段時間就要農(nong) 忙,趁著當下還有些空閑,他準備再多編一些“竹筐”。吃過早飯,桑傑便拿出早已削好的篾條,開始認真編織。
光著腳板,固定好篾條“經緯”,而後桑傑手腳並用,開始了最難的一道工序“打底”。“竹筐的大小,都從(cong) 底子開始。”桑傑說,編得好不好,起頭最為(wei) 重要。隻見桑傑找準中心位置,用腳踩住固定,順手又拿起幾根竹篾條垂直平放在先前的篾條上,他開始有規律地交叉篾條,僅(jin) 20多分鍾,竹筐底子就形成了。
隨後的工序就相對簡單了,隻見桑傑按照一定規律順序,將一根根雜亂(luan) 無章的篾條相互交叉、纏繞。隨著時間推移,竹筐漸漸變長,形狀也逐漸顯現出來,2小時左右,一個(ge) 散發著竹子清香的竹筐就完成了。
編織竹筐對桑傑來說並不算太難,村裏幾乎人人都會(hui) 。桑傑看著手裏已經成型的竹筐說,這樣一個(ge) 竹筐,可以賣出100多元的價(jia) 格。如果用全天做竹筐,可以做出2到3個(ge) ,那就是幾百元的收入了。
“我們(men) 村的竹編也才剛剛起步。”自治區駐巴登村工作隊隊員喬(qiao) 曉明說,竹編在巴登村曆史悠久,但將其作為(wei) 產(chan) 業(ye) 來發展還是頭一遭。目前,全村竹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桑傑今年46歲,由於(yu) 早年的疾病留下了後遺症,導致他不能幹繁重的體(ti) 力活。在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桑傑開始了自己的竹編事業(ye) 。在桑傑的家裏專(zhuan) 門有一間房子用來堆放大小不一的竹筐。“大的120元,小的100元。”桑傑說,去年一年,他家已從(cong) 竹編上收入了2萬(wan) 多元。
“竹編和銷售分不開!”墨脫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旦增說,村民編好竹筐後,由墨脫縣組織專(zhuan) 人派車集中把竹筐拉到波密縣和巴宜區等地進行中轉,銷往區內(nei) 外。訂單式銷售讓村民沒了後顧之憂。
“通過發展竹編產(chan) 業(ye) ,使林竹產(chan) 值發生了巨大改變。”旦增指著桑傑正在加工的一根竹子說,原來一根竹子價(jia) 值僅(jin) 幾元錢,但一根竹子若做成竹筐,那至少能有100多元錢,效益翻了很多倍。況且竹編老少皆宜,守在家門口就能見到效益。
通過竹編,巴登村把當地林竹資源優(you) 勢轉化成經濟效益,改變了一直以來僅(jin) 靠種地維持生活的局麵,讓群眾(zhong) 從(cong) 中得到了實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竹編文化”改變生活——竹編藝人致富記
近年來,多傑紮巴通過售賣竹編手工藝品,每年收入突破萬元;帶動群眾加工竹編手工藝品,參與群眾人均增收達4000元以上。[詳細] -
西藏加查縣農牧民婦女用巧手編製最美的幸福
近日,西藏山南市加查縣農牧民婦女竹編培訓班在加查縣拉綏鄉滾追巴村正式開班。據悉,此次竹編培訓經費總投資4.8萬元,竹編培訓人員40餘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