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大力發展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西藏茶產(chan) 業(ye) 已逐漸成為(wei) 重要的經濟支柱產(chan) 業(ye) ,在林芝市,茶葉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金葉子”,株株茶樹撐起了廣大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富裕、脫貧攻堅的一方天地。5月29日,記者從(cong) 西藏茶文化協會(hui) 了解到,目前林芝市察隅縣和波密縣已完成2萬(wan) 多畝(mu) 茶葉種植,預計到年底前將完成5萬(wan) 畝(mu) 茶葉種植,2023年將實現10萬(wan) 畝(mu) 的種植規模。茶產(chan) 業(ye) 在吸引遊客前去觀光旅遊的同時,還帶動周邊農(nong) 牧民就業(ye) 。
為(wei) 了整合西藏的茶葉企業(ye) ,打造西藏茶葉品牌,幫助西藏茶產(chan) 業(ye) 走出西藏,2016年,自治區農(nong) 牧廳成立了西藏茶文化協會(hui) ,協會(hui) 的成立在宣傳(chuan) 西藏茶產(chan) 業(ye) 的同時,在助推茶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西藏高度重視發展茶產(chan) 業(ye) ,堅持茶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不動搖,把茶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促進林芝市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導產(chan) 業(ye) 之一。自2018年以來,林芝市始終把茶葉種植作為(wei) 茶產(chan) 業(ye) 建設的重要抓手,多次聘請茶葉技術顧問實地指導。動員當地農(nong) 牧民積極參與(yu) 項目建設,幫助群眾(zhong) 實現增收的同時,在加工及銷售中幫助他們(men) 實現就業(ye) 。
西藏茶文化協會(hui)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姚永奇介紹,茶葉種植對土壤、海拔、濕潤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林芝市波密縣和察隅縣氣候濕潤,雨水充沛,享有“雪域江南”的美譽,且土壤酸堿值及所含礦物質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
姚永奇說,目前,林芝茶葉種植基地平均海拔大多在2200米以內(nei) ,近兩(liang) 年,農(nong) 牧科研部門正在著手攻克此難關(guan) ,如果2200米的海拔高度試種成功,將會(hui) 大大增加茶樹可種植麵積。接下來還會(hui) 進行海拔2900米及以上海拔高度的種植嚐試。
3月中旬以來,察隅縣和波密縣的萬(wan) 畝(mu) 茶園種植地裏,就有農(nong) 牧民開始采春茶。姚永奇介紹,茶葉種植後,一般四至五年才能長成茶樹,農(nong) 牧民每年通過采摘茶葉,增加收入。目前,西藏特有的茶葉有藏地春茶、紅茶、黑茶、雪域秘茶等10多個(ge) 係列27個(ge) 品種。
此外,記者了解到,茶產(chan) 業(ye) 在吸引遊客前去觀光旅遊的同時,還帶動周邊農(nong) 牧民在家門口就業(ye) 。林芝易貢茶場將旅遊休閑區與(yu) 戶外觀光旅遊相結合,形成集鎮,吸引更多遊客觀光旅遊。姚永奇說,下一步,協會(hui) 內(nei) 其餘(yu) 的30多家會(hui) 員團體(ti) 也將陸續打造以茶為(wei) 文化主體(ti) 的休閑旅遊區,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姚永奇向記者介紹道,茶產(chan) 業(ye) 涉及的種植、加工、運輸、銷售、圍欄建設和第三產(chan) 業(ye) 的發展等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每年能帶動約2.5萬(wan) 名農(nong) 牧民就業(ye) ,平均每人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另外,企業(ye) 在租借土地種植茶葉的同時,也會(hui) 支付土地流轉費。每年我們(men) 還會(hui) 指導農(nong) 牧民種植、采摘、銷售茶葉,使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西藏茶文化協會(hui) 還在自治區文物局旁打造了一個(ge) 三層樓的西藏藏茶展示展銷中心,預計6月30日竣工,7月1日投入使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金葉子”挑大梁
近年來,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茶業已逐漸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金葉子”“搖錢樹”。[詳細] -
西藏林芝墨脫“金葉子”產業促進百姓增收致富 實現“一人一畝茶”目標
2019年,西藏林芝市墨脫縣經濟運行呈平穩向上的發展走勢。全縣生產總值預計達6.7億元,同比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9億元,同比下降28%;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11468.63元。[詳細] -
茶葉成西藏林芝群眾致富“金葉子”:種植規模達三萬多畝,帶動三千多人增收
日前,記者從西藏林芝茶產業發展暨產品推介會了解到,近年來,西藏林芝市以打造“醉美林芝 高原生態茶”為目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