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昌都丁青縣絨通村苗木種植基地見聞:多栽“搖錢樹” 日子有盼頭

陳誌強 周婷婷 發布時間:2020-06-04 09:51: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一大早,技術員斯朗措姆和6名村民來到了西藏昌都市丁青縣覺恩鄉(xiang) 絨通村苗木種植基地,拖著長長的水管,挨個(ge) 澆灌翠綠的苗木,“嘩嘩嘩”的灌溉聲打破了這片寧靜的山穀。

  種植基地內(nei) ,高低起伏的苗木,在風中搖曳生姿。“往年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還在這兒(er) 種青稞呢。去年4月,這500畝(mu) 地就栽苗木了。”斯朗措姆說,栽苗木就是栽“搖錢樹”,全村人對此都十分期待。

  2018年,絨通村“兩(liang) 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本村地理區位優(you) 勢,在通盤考慮後,向丁青縣上報了發展苗木種植基地的方案。絨通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洛桑次秋告訴記者:“發展苗木基地可以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它能幫助群眾(zhong) 實現長期增收。”

  記者了解到,絨通村苗木種植項目總投資2000萬(wan) 元,采取“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運作模式。通過公開招投標,來自芒康縣的興(xing) 興(xing) 苗木種植公司中標,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和苗木銷售工作。合同規定,苗木種植基地3年內(nei) 由公司經營管理,3年後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由絨通村農(nong) 牧民聖潔種植業(ye) 合作社接手經營。

  2018年底,絨通村苗木種植基地開工建設。93戶農(nong) 戶以每畝(mu) 每年1000元的價(jia) 格參與(yu) 500畝(mu) 的土地流轉,項目實施階段共計880人次的貧困戶參與(yu) 了務工,產(chan) 業(ye) 直接受益人達280人。

  忙著灌溉苗木的旦珍永西就是受益人之一。“我家流轉土地7.5畝(mu) ,已拿到1.5萬(wan) 元的租金。在基地務工一天,就有160元的工資。”她扯了扯水管接著說,“以前種青稞,一畝(mu) 地產(chan) 300斤,能有500元的收入就不錯了。”

  在興(xing) 興(xing) 苗木種植公司技術員的全程指導和絨通村群眾(zhong) 的辛勤勞作下,至2019年6月,苗木基地已成功栽下雲(yun) 杉、昌都楊、柳樹、榆樹4個(ge) 品種,共計97萬(wan) 株樹苗。

  洛鬆是興(xing) 興(xing) 苗木種植公司派遣的技術員。他告訴記者:“我們(men) 公司承諾3年內(nei) ,為(wei) 絨通村合作社規培8名技術人員,向他們(men) 傳(chuan) 授苗木種植技術、苗木養(yang) 護技術以及運營管理方式。”

  作為(wei) 一名正在成長的技術員,洛郎很自豪,年輕肯學的他,學習(xi) 新知識特別快。一年多來,洛郎已經掌握了很多苗木種植、養(yang) 護、運營知識。他指著路邊的兩(liang) 個(ge) 大棚說:“那是兩(liang) 個(ge) 溫室育苗棚,主要培育優(you) 良苗木,育苗技術我也學會(hui) 了。培育的苗木,除了基地栽種的,其他的都賣了。”

  對於(yu) 苗木種植基地的下一步規劃,絨通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選派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赤列曲珍早已成竹在胸,“通過3年的學習(xi) ,在掌握技術、經營模式、管理經驗後,我們(men) 將進一步拓寬種植麵積,以農(nong) 戶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運作,麵向全區售賣苗木,並通過務工、分紅等方式增加群眾(zhong) 收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