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林周縣卡孜鄉卡孜新村尼瑪卓嘎一家的脫貧路: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日子
原本住在林周縣卡孜鄉(xiang) 田嘎村的尼瑪卓嘎一家,因耕地少、勞動力不足,一家人的生活過得非常拮據。在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下,尼瑪卓嘎一家在2016年搬遷到卡孜新村,開起了茶館、小賣部,不僅(jin) 在2017年脫貧,還在2018年被評為(wei) 拉薩市“勤勞致富”先進個(ge) 人。4年過去,尼瑪卓嘎一家生活蒸蒸日上,家庭愈發幸福美滿。
記者在林周縣卡孜鄉(xiang) 見到尼瑪卓嘎時,她正在參加由林周縣人社局舉(ju) 辦的中式烹調技能培訓班。切菜、炒菜、調味……在烹飪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一盤色香味俱全的“魚香肉絲(si) ”很快便出鍋了。拿起筷子仔細品嚐後,烹飪老師對尼瑪卓嘎的手藝給予了肯定。這讓尼瑪卓嘎十分高興(xing) 。
“我家裏沒有多少田地,搬遷到卡孜新村以後,經營著一家茶館和商店。聽說縣人社局舉(ju) 辦了這個(ge) 培訓班,我就主動報了名。”尼瑪卓嘎說。
尼瑪卓嘎告訴記者,培訓近一個(ge) 月的時間裏,她已經學會(hui) 了包括炒菜、燉菜、涼拌菜等在內(nei) 的50多道菜品。以後,她的茶館不僅(jin) 可以賣藏餐,還可以賣川菜了。
尼瑪卓嘎的丈夫洛絨澤仁來自四川省甘孜州,一家人搬入卡孜新村後,尼瑪卓嘎負責經營茶館和商店,洛絨澤仁便在拉薩或林周縣當地的建築工地上打些零工。2019年,洛絨澤仁經朋友介紹來到林周縣卡孜鄉(xiang) “三岩”片區易地搬遷點二期工程打工,勤快又肯吃苦的他,在工作之餘(yu) 自學了裝載機駕駛技術,從(cong) 小工變成了裝載機駕駛員。
“我去年來這裏打工的時候,是當一名小工,那時候每個(ge) 月有5400元的收入。後來我發現裝載機駕駛員的收入更高一些,就在工作之餘(yu) 跟工友學習(xi) 開裝載機,現在我每個(ge) 月能拿到6000元錢了。”洛絨澤仁說。
有了茶館和商店,仍想著繼續擴大經營;有了5400元的務工收入,仍想著為(wei) 了拿到更多的報酬而努力學習(xi) 進步。除了正在上學的小女兒(er) 外,尼瑪卓嘎的大女兒(er) 在拉薩打工,19歲的兒(er) 子也正在學習(xi) 挖掘機技術。一家人齊心協力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
天色漸晚,在外培訓的尼瑪卓嘎和兒(er) 子回到家中,商店和茶館營業(ye) 了。白天,卡孜新村的村民大都外出打工賺錢,晚上回來後,大家經常會(hui) 來到尼瑪卓嘎的茶館喝喝茶、聊聊家長裏短。
不多時,丈夫洛絨澤仁也回到了家中。暖黃色的燈下,丈夫和兒(er) 子聊著挖掘技術,尼瑪卓嘎一邊聽一邊織著毯子,臉上掛著溫柔的笑意。這樣安寧的夜晚,正是尼瑪卓嘎一家脫貧前,幻想過無數次的幸福。
脫貧之前,尼瑪卓嘎一家每年隻有2萬(wan) 元左右的收入,而這2萬(wan) 元,是一家六口人一年的活命錢。不僅(jin) 如此,尼瑪卓嘎還患有心疾,常常需要吃藥來調養(yang) 身體(ti) 。在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下,尼瑪卓嘎一家搬了新房,獲得了草原監督員、環境監督員的生態補償(chang) 脫貧崗位,再加上茶館、商店、打工,現在,尼瑪卓嘎一家每年能有43000餘(yu) 元的收入進賬。
洛絨澤仁說:“我們(men) 一家搬到了這麽(me) 好的房子裏,有什麽(me) 困難上級政府都會(hui) 予以幫助。隻有我們(men) 真正靠自己的勞動富起來了,才是對黨(dang) 和政府最好的報答。我們(men) 有信心,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在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和各級黨(dang) 組織的幫助下,尼瑪卓嘎一家不等不靠不要,憑借著堅韌不拔、樂(le) 觀向上的精神,用自己辛勤的勞動,一步一個(ge) 腳印,終於(yu) 擺脫了貧困。一家人團結一心,每個(ge) 人都在為(wei) 爭(zheng) 取更好的生活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men) 用行動回報著黨(dang) 的恩情,他們(men) 的事跡,也鼓舞著更多的村民,通過努力過上更加幸福安穩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智誌雙扶” 多元發展帶動西藏農牧民增收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各區縣通過“智誌雙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發展的動力,解決貧困群眾精神貧困。[詳細] -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智誌雙扶”顯成效
“智誌雙扶”不僅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發展的動力,而且是解決貧困群眾精神貧困的有效舉措。近年來,西藏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詳細] -
鄉村興起 “美麗經濟”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林周縣依托各類平台走出自己的特色致富路,特色產業項目在各鄉(鎮)開花結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