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迸活力 共赴全麵小康夢
謝通門,藏語意為(wei) “一見則喜”。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立足資源稟賦,以打造“一見則喜”產(chan) 業(ye) 品牌為(wei) 重點,持續做好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建設和發展,讓百姓共享產(chan) 業(ye) 發展紅利。2018年,該縣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較2015年增長35.6%。
截至目前,謝通門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2723戶10663人減少至當前的0戶0人,貧困發生率由23%降至0%,產(chan) 業(ye) 扶貧成為(wei) 謝通門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亮點。
瞄準高質量,提升含金量
走進達那答鄉(xiang) ,占地345畝(mu) 的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產(chan) 業(ye) 園區內(nei) ,一排排溫室大棚和廠房美輪美奐。該園區集菌棒製作、食用菌生產(chan) 培育加工、廢菌料飼料加工、職業(ye) 技能培訓及生態觀光休閑體(ti) 驗於(yu) 一身,帶動120人實現穩定就業(ye) 。
在園區的大力幫助下,達那答鄉(xiang) 258戶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在自家門口也搭建起了溫室棚,種起了蘑菇。園區通過提供菌棒、開展培訓、幫助銷售等“一條龍”服務,讓小蘑菇撐起了更多群眾(zhong) 的小康夢。
崔小群是園區的技術人員,從(cong) 事食用菌研發培育工作已有35年。除了手把手培訓指導附近群眾(zhong) 學習(xi) 食用菌種植技術外,他還承擔了園區“菌種培育實驗室”的研發工作。“目前園區杏鮑菇已經實現量產(chan) ,平菇、香菇、金針菇、金耳、銀耳已經完成試驗。隨著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zheng) 的不斷變化,我們(men) 有信心優(you) 化蘑菇品質,調整蘑菇生產(chan) 品種和比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崔小群說。
2016年至今,謝通門縣已規劃發展生物科技示範園區項目、謝雄藏雞養(yang) 殖基地項目、高原喜菊種植等18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計劃總投資2.402億(yi) 元,現已開工17個(ge) 並完工15個(ge) ,累計完成投資1.5億(yi) 元,直接帶動1731人增收,形成了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導向、群眾(zhong) 參與(yu) 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
打好綠色牌,走出特色路
近年來,“溫泉旅遊”逐漸“升溫”。徜徉卡嘎鎮卡嘎村,天然溫泉“澆灌”出的養(yang) 生福地讓人流連忘返。
“我經常來這裏泡溫泉,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放鬆,這裏住宿環境不錯,還可以買(mai) 到很多特產(chan) 。”來自日喀則市的旦增說。
麵對新時代新機遇,卡嘎村在謝通門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依托“卡嘎溫泉旅遊小鎮”項目,建起了2家集體(ti) 溫泉民宿、15家家庭溫泉浴室和17家家庭旅館。溫泉熱氣騰騰,當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謝通門縣還積極打造集現代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田園風光為(wei)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新業(ye) 態,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產(chan) 業(ye) 鏈,因地製宜、穩步推進三產(chan) 融合,做大做強本土綠色、有機、環保、健康、特色產(chan) 業(ye) ,促進群眾(zhong) 持續增收。謝通門縣依托縣民族手工業(ye) 街區,扶持皮具、藏刀、唐卡、木雕等特色手工藝品製作工坊、合作社,開發彰顯民族特色、適銷對路的手工藝產(chan) 品,真正使民族特色手工業(ye) 成為(wei) 農(nong) 牧民實現增收的產(chan) 業(ye) 之一。
嵌入產(chan) 業(ye) 鏈,共享利益鏈
在謝通門縣珠峰一見則喜謝雄藏雞養(yang) 殖基地,970餘(yu) 戶農(nong) 牧民加入藏雞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鏈,每戶年均增收3000餘(yu) 元。傳(chuan) 統藏雞養(yang) 殖注入現代產(chan) 業(ye) “基因”,謝雄藏雞搖身一變成為(wei) 致富“金鳳凰”。
養(yang) 殖基地員工普布次仁高興(xing) 地說:“有了良種繁育、有了科學的孵化和養(yang) 殖技術,藏雞的品質更好了,我們(men) 的收入也更高了,大家夥(huo) 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紛紛加入藏雞養(yang) 殖行列。”
在聯結貧困群眾(zhong) 上,謝通門縣打出了一套“組合拳”,讓老百姓有了真金白銀的獲得感,喜笑顏開的幸福感。通過建立健全“公司+園區(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謝通門縣以覆蓋95個(ge) 行政村的435個(ge) 合作社組建發展為(wei) 抓手,吸納2萬(wan) 餘(yu) 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含1.57萬(wan) 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通過資金、土地(草場)經營權、牲畜、設備、技術等參股入股合作社,為(wei) 5349名貧困戶、邊緣戶提供了就業(ye) 崗位。
一項項產(chan) 業(ye) 項目的實施、利益聯結製度的完善,讓謝通門縣脫貧攻堅工作實現了從(cong) “輸血”到“造血”的華麗(li) 蛻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現代農業助力脫貧
近年來,墨竹工卡縣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多措並舉支持墨竹工卡縣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創建。[詳細] -
西藏16.4萬建檔立卡戶將於本月完成住房安全有保障再核驗工作
6月14日,市住建局組織開展了“拉薩市脫貧攻堅住房安全保障入戶核檢係統操作培訓與答疑解惑會”,對駐村工作隊、鄉鎮負責人、村幹部等全市近300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係統培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