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邊陲亞東:貧困戶家家有本“致富經”

尕瑪多吉 發布時間:2020-06-18 16: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自從(cong) 我加入了鮭魚養(yang) 殖合作社,每年穩定收入有四五千元左右,另外加上放牧和采摘鬆茸、木耳等副業(ye) ,算下來一年收入超萬(wan) 元。”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亞(ya) 東(dong) 縣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切瑪村村民桑姆一家在當地村幹部和技術人員幫助下,依靠養(yang) 殖特色“亞(ya) 東(dong) 鮭魚”走上了致富路。桑姆一家的變化,亞(ya) 東(dong) 縣委書(shu) 記舒成坤看在眼裏、喜上眉梢,止不住地點頭。

  山清水秀的亞(ya) 東(dong) 縣,位於(yu) 祖國西南邊陲。清澈的亞(ya) 東(dong) 河,在卓木穀底歡快地流淌。亞(ya) 東(dong) 鮭魚是當地特色水產(chan) 品,肉質鮮美細嫩,深受市場歡迎。由於(yu) 當地群眾(zhong) 長期受傳(chuan) 統觀念的影響,這一特有資源始終未能與(yu) 群眾(zhong) 生活產(chan) 生關(guan) 聯。亞(ya) 東(dong) 縣委縣政府在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首先對群眾(zhong) 進行觀念上的引導,鼓勵當地依托鮭魚資源大力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

  舒成坤介紹,近年來,亞(ya) 東(dong) 縣投入6600萬(wan) 元資金大力發展鮭魚產(chan) 業(ye) ,重點打造了沿亞(ya) 東(dong) 河流域的種魚基地1個(ge) 、養(yang) 殖基地4個(ge) ,現存有鮭魚種魚1.2萬(wan) 尾、商品魚310.8萬(wan) 尾、魚苗120萬(wan) 尾。同時,帶動附近鄉(xiang) 鎮成立鮭魚養(yang) 殖合作社(協會(hui) )5個(ge) ,吸納477戶群眾(zhong) 入股,其中建檔立卡戶128戶,實現穩定就業(ye) 和增收。2019年,亞(ya) 東(dong) 鮭魚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戶年均增收4811元。

  因地製宜、因人施策,為(wei) 貧困戶量身定製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是亞(ya) 東(dong) 縣扶貧攻堅的亮點和特色。2016年以來,舒成坤走遍了全縣所有鄉(xiang) 鎮、村居,實地了解群眾(zhong) 困難和脫貧攻堅工作。在“書(shu) 記抓、抓書(shu) 記”的策略帶動下,全縣各級黨(dang) 政幹部下沉到貧困一線,認真開展建檔立卡精準識別工作和動態管理,精準識別了763戶、2506名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幹部與(yu) 貧困群眾(zhong) 麵對麵商量脫貧對策、實打實研究致富措施,把群眾(zhong) 帶上了一條條穩就業(ye) 、能致富的新路。

  “駐村工作隊、村兩(liang) 委幹部和對口幫扶的黨(dang) 員幹部一次次來到我家裏,幫我分析貧困原因、探討脫貧對策,給我這個(ge) 曾經的貧困戶送來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利用小額金融貸款創辦了牛羊毛加工合作社,亞(ya) 東(dong) 縣帕裏鎮居民紮西旦增從(cong) 一個(ge) “窮得冒煙”的貧困戶,到如今年收入6萬(wan) 多元。說起黨(dang) 員幹部在脫貧致富路上給予的幫助,他豎起了大拇指。

  海拔4300多米的帕裏鎮,被稱為(wei) “高原第一鎮”,這裏生長著聞名高原的優(you) 良犛牛品種——帕裏犛牛。為(wei) 打破傳(chuan) 統散戶養(yang) 殖模式,帕裏鎮黨(dang) 員幹部走村入戶,拿起“小黑板”與(yu) 群眾(zhong) 麵對麵算經濟賬、生態賬,群眾(zhong) 在黨(dang) 員幹部的引導下,紛紛將犛牛作價(jia) 入股公司進行規模化養(yang) 殖。通過養(yang) 殖選育、產(chan) 品加工、市場營銷,帕裏犛牛肉現已遠銷上海、浙江、山東(dong) 等地。2019年,犛牛產(chan) 業(ye) 為(wei) 當地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201人,實現增收622萬(wan) 元,入股群眾(zhong) 分紅534萬(wan) 元,實現了“犛牛入股、牧民到產(chan) 業(ye) 公司就業(ye) ”的良好格局。

  “‘幹部不領,水牛掉井。’在黨(dang) 員幹部的幫助下,村裏建起了溫泉基地,村民投工投勞、入股分紅,經營家庭旅館,大夥(huo) 的腰包都漸漸鼓起來了。”亞(ya) 東(dong) 縣康布鄉(xiang) 下康布村支部書(shu) 記羅傑說。自2010年以來,亞(ya) 東(dong) 縣先後選派了4輪100名“第一書(shu) 記”駐村抓黨(dang) 建促脫貧,從(cong) 縣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先後選派900餘(yu) 名幹部充實駐村工作隊,1600多名黨(dang) 員幹部與(yu) 貧困人口結成幫扶對子。全縣25個(ge) 村(居)產(chan) 生了40多名致富帶頭人,形成了齊頭並進奔小康的良好局麵。

  “黨(dang) 的政策好,村裏變化大。”在村幹部“支招”下,亞(ya) 東(dong) 縣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仁青崗村村民邊巴次仁學會(hui) 了鮮花種植。成為(wei) 村裏的致富能人後,他還手把手向村民傳(chuan) 授種花技術,帶動全村鄉(xiang) 親(qin) 把仁青崗村打造成了當地聞名的鮮花村、旅遊村。

  在亞(ya) 東(dong) 采訪,每一個(ge) 生動鮮活的脫貧致富故事背後,都有黨(dang) 員幹部忙碌的身影。舒成坤表示,亞(ya) 東(dong) 縣始終把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在加快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群眾(zhong) 增收、推進脫貧攻堅等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推動亞(ya) 東(dong) 縣創造出一個(ge) 個(ge) 脫貧奇跡。2016年,亞(ya) 東(dong) 縣率先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連續三年保持在1.18%以下,建檔立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00多元,並於(yu) 2018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如今,農(nong) 民富、家鄉(xiang) 美的幸福畫卷正在邊陲亞(ya) 東(dong) 徐徐展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