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在家門口,我們成為產業工人

唐啟勝 發布時間:2020-07-13 09:02:00來源: 西藏日報

  仁卓“畢業(ye) ”了。這是她第二次考試,她學會(hui) 了縫紉機操作的基本技法,從(cong) 培訓班拿到了結業(ye) 證書(shu) 。

  2019年12月19日,36歲的仁卓帶著兩(liang) 個(ge) 孩子,和丈夫一起從(cong) 安多縣色務鄉(xiang) 2村搬到了貢嘎縣的森布日,成了森布日那曲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戶中的一員。

  色務鄉(xiang) 平均海拔將近5000米,1065名牧民生活在這2.3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村民們(men) 當時最大的期望就是解決(jue) 好路和水電的問題。因為(wei) 色務鄉(xiang) 海拔高,基礎設施不完善,冬季經常停電沒水。再加上地廣人稀,離縣城遠,有事去一趟,來回得兩(liang) 天,實在不方便。

  仁卓說,搬到森布日後,孩子上學就在家門口,十分鍾的路程,電燈也是隨按隨亮。更令她欣喜的是,保留原來享受的優(you) 惠政策幾年不變,安多老家的牧場牛羊還都在她們(men) 家。搬下來時,村民把牛羊集體(ti) 入了股,由合作社每月安排200名村民輪流到放牧點放牧。對新生活,仁卓很滿意!

  但時間長了,仁卓也有些焦慮。孩子住校,她平時不用操心,有些閑;丈夫從(cong) 放牧點回來後,隻幹了幾個(ge) 臨(lin) 時的工作,現在還待業(ye) 在家。雖然合作社也有分紅,但那是到年底才分一次,總不能坐吃山空吧?

  “今年6月,安置區有公司來辦培訓班,合格後會(hui) 被錄用。聽到這個(ge) 消息我很高興(xing) ,但也有一些擔心,以前都是放牛放羊,不知道能不能學會(hui) ?”仁卓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

  報了名,了解情況後,仁卓才知道,公司名叫西藏翰林教育服務有限公司,要在森布日建廠生產(chan) 校服,解決(jue) 當地群眾(zhong) 的就業(ye) 問題。在建廠之前,該公司決(jue) 定先辦培訓班,教縫紉技能,從(cong) 紅領巾、床單之類的簡單產(chan) 品做起。

  “報了名我心裏也沒底,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公司在宣傳(chuan) 時說的讓我們(men) 由農(nong) 牧民到熟練產(chan) 業(ye) 工人的轉變。”話是這麽(me) 說,但真到了6月10日培訓的時候,仁卓還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機器怎麽(me) 操作,針腳怎麽(me) 走,仁卓學得很認真。

  經過20天左右的學習(xi) ,仁卓和其他40名同學,迎來了結業(ye) 考試。但由於(yu) 縫紉機出了故障,仁卓又沒開口講,產(chan) 品沒完成,培訓老師認為(wei) 她還沒學會(hui) ,就沒給她發結業(ye) 證書(shu) 。

  直到第二次考試,“補考”的仁卓終於(yu) 通過了,拿到了屬於(yu) 她的結業(ye) 證書(shu) 。“結業(ye) 後,我就能被正式聘用,每月固定拿3000元底薪,超額完成還能有提成。”仁卓說,現在還隻能做紅領巾,每天要定額完成150條紅領巾的加工任務,每多完成一條,提成2毛。要是學會(hui) 做校服,提成就更多了。

  “現在家裏暫時沒有其他額外的收入,有了這個(ge) 工作,家裏人都很開心。”仁卓說,她現在就是家裏的頂梁柱了,對未來充滿信心。

  “像3村的才央,我們(men) 是一期培訓班的同學,他有一個(ge) 朋友叫紮西魯姆,20多歲的小姑娘,一條腿殘疾,情緒很低落。才央鼓勵她也報縫紉班。現在,紮西魯姆也打算報班試試。”仁卓說,縫紉技能培訓班給了她們(men) 一個(ge) 用雙手編織未來的機會(hui) ,所有人都想努力抓住。

  西藏翰林教育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蘇龍介紹,他們(men) 打算以後將縫紉機免費入戶和投資建廠結合起來,促進更多百姓參與(yu) 培訓就業(ye) ,推進農(nong) 牧民轉變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並計劃在未來3年,年產(chan) 150到200萬(wan) 套校服,帶動500至1000名當地百姓就業(ye) 。

  再學3個(ge) 月,仁卓就能學會(hui) 做校服了。“到時,讓孩子穿上我親(qin) 手做的校服,係上我做的紅領巾去上學,想想就很期待。”

  陽光從(cong) 培訓班窗口照在仁卓身上,也照亮了搬遷安置戶用辛勤的雙手編織出的新生活夢。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