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達曼人的新生:從無國籍到脫貧奔小康

汪純 陳林 紮西頓珠 趙書彬 韓劉 發布時間:2020-08-06 09:24: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liuwt0858_s.jpg

達曼村一隅。記者 紮西頓珠 攝

  2005年,27歲的姑娘米瑪第一次來到北京天安門。看著天安門城樓之上熠熠生輝的國徽、廣場上空高高飄揚的國旗,年輕的米瑪一時間思緒萬(wan) 千。

  2015年,19歲的新兵巴桑開始隨隊在邊境線巡邏。行至界樁前,巴桑小心翼翼地為(wei) “中國”二字描紅,那一刻,這位男兒(er) 心潮澎湃。

  2020年,70多歲的老人江措又一次走上“新舊西藏對比”演講比賽的講台。活動中,國歌奏起的刹那,精神矍鑠的江措止不住熱淚盈眶……

  米瑪、巴桑、江措都有著共同的身份——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衝(chong) 堆村下轄的達曼自然村村民。國旗、國徽、國歌、界碑,這些象征著國家的標識,在達曼村村民心中,有著異乎尋常的分量。

  2003年以前,他們(men) 是滯留在吉隆溝一帶沒有國籍的人群,被稱為(wei) “達曼人”(藏語意為(wei) “騎兵的後裔”),過著長達百年居無定所的日子。平常人一出生就擁有的戶籍、國籍,對當年的達曼人來說卻是朝思暮想的“家國夢”。2003年5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47戶86名達曼人正式加入中國國籍,並被有關(guan) 部門識別為(wei) 藏族。從(cong) 此,達曼人成為(wei) “最年輕”的共和國公民,與(yu) 中華兒(er) 女一起,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yu) 進步的機會(hui) 。

  在決(jue) 勝全麵小康、決(jue) 戰脫貧攻堅的曆史關(guan) 頭,已經發展到58戶195人的達曼村村民的生活怎麽(me) 樣?記者進行了蹲點采訪。

  有國才有家,安穩!

  夏日的吉隆溝時時雲(yun) 霧繚繞、處處飛瀑流泉、滿眼層巒疊翠,達曼村就坐落在這如詩如畫般的山穀中。

  如今,米瑪已經是達曼村群眾(zhong) 文藝隊的負責人。在她家窗明幾淨的客廳裏,米瑪的思緒穿越時空,再次回到自己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吉隆溝時的場景。正是在祖國的首都,她治好了困擾自己多年的疾病。米瑪說,她根本不會(hui) 想到,入籍17年來,自己和全村人迎接的是祖國母親(qin) 一波又一波如潮水般的關(guan) 愛。

  米瑪帶著記者一行,漫步在達曼村幹淨整潔的水泥路上。今年剛剛完成的投資約300萬(wan) 元的達曼村邊境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將達曼村打造成了吉隆縣新農(nong) 村建設的一個(ge) 亮點。米瑪興(xing) 奮地指著家家戶戶修葺一新的房屋、屋頂飄揚的鮮豔五星紅旗、門前五彩斑斕的花朵、開闊寬敞的村民廣場,打開了話匣子。

  2004年5月,國家斥資125.5萬(wan) 元興(xing) 建達曼新村,第二年7月,村民們(men) 集中遷入新居,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2011年9月,達曼村受災,房屋受損。政府隨即啟動災後重建工作,投資564萬(wan) 元為(wei) 達曼村人建起更為(wei) 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房屋,這些房屋後來經受住了2015年尼泊爾“4·25”強震的考驗。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達曼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同等享受著黨(dang) 的精準扶貧各項政策,並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2019年達曼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1萬(wan) 元。

  “我們(men) 達曼村啦,照耀幸福太陽,鈴響瑪呦……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策,帶領人民奔向幸福,鈴響瑪呦……”每逢重要節慶日和重大活動時,米瑪都會(hui) 帶領達曼村群眾(zhong) 文藝隊演出自編的感恩歌舞《鈴響瑪》。她拿出手機,和記者分享著最近一次演出的視頻。

  “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米瑪說,達曼村村民不僅(jin) 用歡快的音符詮釋著幸福,用輕盈的舞步頌揚著進步,更是由衷地表達著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和熱愛。

  民族兄弟情,溫暖!

  徜徉達曼村,記者一行遇到了正在休探親(qin) 假的巴桑。

  這位曾經的新兵在部隊的大熔爐中經過千錘百煉,已經成長為(wei) 一名士官。參軍(jun) 6年,巴桑用足跡丈量著邊境線上每一寸神聖國土,將青春和汗水無怨無悔地揮灑在雪域邊關(guan) ,書(shu) 寫(xie) 著赤誠的報國夢。

  巴桑坦言,2003年全家加入中國國籍時,年僅(jin) 7歲的他對於(yu) “國家”二字的理解還非常模糊。入籍前的苦日子,對於(yu) 受到父母百般嗬護的小巴桑來說很遙遠。入籍後,和其他藏族兒(er) 童一樣,巴桑享受著西藏自治區教育“三包”政策,在校園中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2015年尼泊爾“4·25”強震使吉隆縣損失嚴(yan) 重。此時,剛剛成年的巴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的溫情,更親(qin) 眼見到了黨(dang) 員幹部、“金珠瑪米”在救災和重建工作中的付出和奉獻。報效國家、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夢想,此時在巴桑和更多達曼村人的心裏悄然生長。

  2015夏天,達曼村首次接到征集適齡青年參軍(jun) 的通知,巴桑和全村其他2位青年主動報名參軍(jun) ,成為(wei) 光榮的人民子弟兵。如今,達曼村參軍(jun) 的人數已有8人。

  在部隊裏,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同胞交往更加頻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巴桑和大家情同兄弟一般。

  巴桑告訴記者,如今,達曼村各民族群眾(zhong) 同樣親(qin) 如一家人,共居共事共學共樂(le)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景象隨處可見。

  在達曼村的小賣部,村民尼瑪卓嘎操著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和來自四川德陽的老板娘蘭(lan) 豔有說有笑。原來,尼瑪卓嘎的丈夫餘(yu) 敏是四川汶川的羌族人,入贅到達曼村,成為(wei) “達曼女婿”。這個(ge) 藏族和羌族組成的民族家庭是當地人眼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尼瑪卓嘎笑著向記者分享了各民族和諧相處的“秘訣”: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xi) 、相互幫助。

  跟共產(chan) 黨(dang) 走,信念!

  在江措老人的家中,最顯眼的就是掛在牆上嶄新的國旗、黨(dang) 旗、領袖像。

  經曆過“寒冬”的人,最能體(ti) 會(hui) 到“太陽”的溫暖。對於(yu) 這個(ge) 家,江措格外珍惜,對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江措無比感激。

  2003年以前,在吉隆溝顛沛流離了大半輩子的江措,從(cong) 來沒有擁有真正意義(yi) 上的家。從(cong) 20多歲開始,江措就和達曼人中的大部分勞力一樣,靠打鐵和打雜為(wei) 生。“去哪裏打工就住哪裏,掙點糌粑勉強糊口,晚上在地上打個(ge) 地鋪就睡了。”作為(wei) 沒有“身份”的人,江措就像被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從(cong) 小就嚐盡了艱辛。

  當拿到入籍證書(shu) 的那一刻,江措覺得自己“翻身得解放”了。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給了我們(men) 一個(ge) 家,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給了我們(men) 第二次生命,不管什麽(me) 時候,我們(men) 都要堅定不移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前段時間,在“新舊西藏對比”演講比賽中,江措語重心長地對村裏的年輕人說。

  令江措欣慰的是,積極向黨(dang) 組織靠攏,如今已經成為(wei) 達曼村的“新時尚”。

  衝(chong) 堆村第一書(shu) 記普索朗告訴記者,衝(chong) 堆村目前共有黨(dang) 員28名,其中達曼自然村就占了18名,今年又有2位達曼村村民成為(wei) 入黨(dang) 積極分子。

  28歲的羅布次仁,2014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現任衝(chong) 堆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談到入黨(dang) 的初衷,羅布次仁的回答樸素且真誠:“我想為(wei) 人民服務,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

  2019年3月,達曼村的吉隆宜農(nong) 傳(chuan) 統手工藝加工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羅布次仁成為(wei) 負責人。合作社主要經營鐵器加工和藏毛毯編織,現有鐵器加工技術工25名、手工編織技術工20名。

  羅布次仁告訴記者,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壯大,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吉隆縣整合各類資金300萬(wan) 元建設了達曼村民族手工藝展示和培訓基地;今年6月初,吉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為(wei) 達曼村合作社配備了鍛壓空氣錘、電焊機、切割機、砂輪機等鐵器加工設備,吉隆縣婦聯也將本年度4萬(wan) 餘(yu) 元培訓資金投入到達曼村合作社。

  曾經達曼人糊口謀生的手段,如今成為(wei) 達曼村弘揚民族傳(chuan) 統文化、拓寬村民致富路的支柱產(chan) 業(ye) 。“達曼村人現在的致富機會(hui) 和渠道越來越多了。”江措老人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脫貧攻堅工作和“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助力村民們(men) 掌握了一技之長,擺脫了“等靠要”思想,紛紛從(cong) 事起民俗手工業(ye) 、勞務輸出、邊境貿易、林下資源采集銷售、交通運輸等。

  近年來,吉隆口岸快速發展壯大、吉隆國際邊貿市場已建成竣工、中尼鐵路可行性研究提上日程……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吉隆口岸已經成為(wei) 麵向南亞(ya) 開放的橋頭堡。江措相信,在與(yu) 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偉(wei) 大征程中,達曼村必將乘風破浪,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