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脫貧攻堅見聞:小康路上不掉隊

段敏 發布時間:2020-09-07 10:12:00來源: 西藏日報

  初秋的加查,風和日麗(li) ,微風徐徐。當記者走進雅魯藏布江畔的共康村,“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同步奔小康”紅色巨幅標語格外引人注目。

  2017年建村以來,共康村以建強基層戰鬥堡壘為(wei) 抓手,加強群眾(zhong) 自治體(ti) 係建設,堅持扶誌和扶智相結合,帶領群眾(zhong) 發展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拓寬增收渠道。2019年,共康村被認定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年人均收入達11039元。

  搬出過去“窮窩窩”

  幼兒(er) 園、衛生院、藏式民居、商業(ye) 中心、垃圾中轉站……共康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共康村於(yu) 2016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1億(yi) 元,房屋占地麵積708畝(mu) ,總建築麵積36342.8平方米。2017年12月開始,369戶12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陸續從(cong) 山南市加查縣、曲鬆縣、措美縣等地搬遷至此。

  “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現在,共康村群眾(zhong) 對易地搬遷政策是感激不已;但是,當初大多數人守著“故土難離”的觀念,並不願搬離“窮窩窩”。

  今年64歲的索朗多吉,原來是曲鬆縣瓊嘎村村民,2017年12月搬到共康村,是共康村第一批搬遷群眾(zhong) 。他說:“以前住的房子是‘土房子’,住的地方不通電,路難走,去一趟村委會(hui) 得走4個(ge) 小時。”

  即使條件這麽(me) 差,索朗多吉也不願易地搬遷。他說:“住了一輩子,習(xi) 慣了,搬過去應該也一樣。”

  索朗多吉說出了大多數搬遷群眾(zhong) 的真實想法:擔心適應不了新環境、新生活。

  索朗多吉現在居住的房子是獨家獨院的二層藏式小樓,占地麵積200多平方米,家裏的彩電、冰箱、藏式沙發等現代家電、家具一樣不落。現在,索朗多吉已經實現“脫貧夢”,告別了貧困。

  索朗多吉告訴記者,新房由國家承擔造價(jia) 的70%,個(ge) 人自籌30%,特別貧困的人家,隻用出1萬(wan) 元就可以入住。

  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留得住。共康村加強創新群眾(zhong) 自治體(ti) 係建設,將全村分為(wei) 7個(ge) 小組、36個(ge) 聯戶單位;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和豐(feng) 富多彩文化娛樂(le) 活動,增強群眾(zhong) 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塑造“紅心向黨(dang) 、協力齊心、和諧穩定、崇尚科學、勤勞致富”的精神風尚。

  “搬到共康村後,增收致富有人管、要不到工錢有人管、環境衛生有人管、業(ye) 餘(yu) 文化生活有人管……”索朗多吉說,“我沒想到國家為(wei) 了能讓我們(men) 脫貧搞得這麽(me) 認真,搞得這麽(me) 好。”

  打造發展“火車頭”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早在建村之初,當地黨(dang) 委、政府就格外重視共康村“兩(liang) 委”班子建設,選優(you) 配強共康村黨(dang) 支部班子成員。

  作為(wei) 共康村黨(dang) 支部第一書(shu) 記,邊巴次仁對村裏情況諳熟於(yu) 心。他說:“共康村現有207名黨(dang) 員,通過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工作的引領帶動,每一名黨(dang) 員都在村子各項工作中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

  走在共康村,除基礎設施建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外,幹淨的環境衛生也讓人眼前一亮。

  邊巴次仁告訴記者,為(wei) 了幫助群眾(zhong) 養(yang) 成“講衛生、愛家園”的習(xi) 慣,共康村黨(dang) 支部組織黨(dang) 員幹部輪流打掃村裏主幹道衛生,清理衛生死角,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帶領黨(dang) 員幹部以實際行動踐行為(wei) 人民服務宗旨,堅持扶誌與(yu) 扶智相結合,幫助群眾(zhong) 樹立脫貧信心,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

  今年84歲的強巴老人,女兒(er) 常年外出務工,生活沒人照料。共康村黨(dang) 員幹部輪流到他家幫他做飯、打掃衛生,鼓勵他把日子過好。

  “自己的兒(er) 女也不過如此,他們(men) 比親(qin) 人還要親(qin) 。”強巴經常拿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教育身邊的村民一定要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

  “黨(dang) 組織有力量,群眾(zhong) 脫貧有希望!”為(wei) 了增強黨(dang) 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村黨(dang) 支部班子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把群眾(zhong) 的訴求,列入台賬,逐一解決(jue) 。同時,結合實際製定和完善村規民約54條,建立了村環境衛生治理、“四議兩(liang) 公開”、“三務公開”、群眾(zhong) 思想動態監管、互助幫扶、防返貧監測、商事議事等長效機製,建立了村供電、供排水、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公用設施管護機製。組織17名村幹部參加技能培訓,培育3名致富能手,新發展黨(dang) 員8名。發揮流動黨(dang) 員在務工群體(ti) 中的作用,每名流動黨(dang) 員帶動一個(ge) 有富餘(yu) 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外出務工。

  培育致富“增長源”

  “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早在建村之初,共康村就確定了生態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

  2018年,共康村成立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設立生態養(yang) 殖互助組、經果林種植與(yu) 銷售互助組、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與(yu) 銷售互助組、勞務輸出互助組、農(nong) 機推廣互助組,推動農(nong) 牧業(ye) 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將459.6畝(mu) 耕地由村集體(ti) 統一經營,群眾(zhong) 按生產(chan) 要素分紅,實現收益最大化;爭(zheng) 取國家投資550萬(wan) 元,群眾(zhong) 以犏牛、犛牛“入股”,搞集中養(yang) 殖,生產(chan) 加工銷售酥油、奶渣等畜產(chan) 品;栽種核桃、櫻桃、桃樹等經濟林700.9畝(mu) ,培育“增長源”,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讓全村574名勞動力人人有平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入。

  搬到共康村後,其律卓瑪一家5口找到了奮鬥方向。“老公放牧,女婿挖蟲草,女兒(er) 外出務工,孫子上學,我在村裏的奶牛養(yang) 殖場上班,一個(ge) 月工資有3000元。”她說,“過去窮,主要是因為(wei) 缺少增收渠道。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工作,收入提高了,脫貧了,生活越來越好了。”

  和其律卓瑪一樣,仁增對現在的生活也很滿意。通過技能培訓,他學會(hui) 了藏餐烹飪技術,開了茶館、藏餐館,走上了“增收路”。“茶館、藏餐館一年收入七八萬(wan) 元,此外,我還學會(hui) 了電焊技術,短期外出務工,一年能掙兩(liang) 三萬(wan) 元。”2018年,仁增一家實現順利脫貧後,他對實現“小康夢”充滿希望。

  去年,共康村年人均收入從(cong) 2017年的5647.57元增長到11039元。

  脫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後,更宏偉(wei) 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如今,共康村正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主線、人居環境整治為(wei) 抓手,投資1353萬(wan) 元實施高效農(nong) 業(ye) 綜合體(ti) 道路建設,投資1200萬(wan) 元對冷達鄉(xiang) 小學進行改擴建;規劃建設共康村警務站、冷達鄉(xiang) 農(nong) 行營業(ye) 網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基礎設施完備、環境衛生整潔、產(chan) 業(ye) 基礎夯實的高原小康新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