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任村支書的致富夢
沿318國道巴塘段穿過金沙江大橋就進入了西藏地界,竹巴龍村就在橋邊,是名副其實的“進藏第一村”。
洛鬆次仁的小院在金沙江畔,江對麵就是四川。記者進來時,他正和老伴侍弄院裏的果樹。院子很寬敞,蘋果樹、石榴樹掛滿了果實,剛采摘的花椒躺在簸箕裏曬太陽。
帶我們(men) 來的人叫土鄧,是芒康縣竹巴龍鄉(xiang) 竹巴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而洛鬆次仁是竹巴龍村前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坐在飄著果香、花香的小院裏,兩(liang) 任村支書(shu) 打開了話匣。
77歲的洛鬆次仁老人對舊西藏有著深刻的記憶。那時候村裏的孩子沒有衣服穿,六七歲了還光著屁股跑,天冷了就直接披一件羊皮襖禦寒。有土地的要把一半以上的收成交給農(nong) 奴主,沒有土地的隻能挨餓受凍。“能吃飽穿暖,就是那時最大的心願。”洛鬆次仁說。
時間來到2002年,59歲的洛鬆次仁被推選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一年三季起風沙、人均耕地不到一畝(mu) 、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落後,年近花甲的洛鬆次仁扛起製約竹巴龍發展的“四座大山”,決(jue) 心帶領村民混出個(ge) 樣子。平整土地,發展林果,引水入村,整修道路,組織農(nong) 牧民施工隊……這一幹,就是12年。
“雖然大家已經能夠吃飽穿暖,但距離小康生活還有很大差距。我年紀大了,又沒什麽(me) 文化,很遺憾沒能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盤點自己12年的支書(shu) 生涯,洛鬆次仁老人多少有些遺憾。
2014年,43歲的土鄧當選竹巴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從(cong) 洛鬆次仁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土鄧接任時,竹巴龍村人均純收入雖然已達到6764元,但貧困發生率卻依然維持在41.17%的高位。勞動力多的家庭已經走上致富路,勞動力少的家庭仍然在貧困線以下掙紮。竹巴龍村的致富路,進入了瓶頸區。
“轉變轉念,拓寬富路,發展集體(ti) 經濟。”麵對瓶頸,麵對50多戶貧困群眾(zhong) ,土鄧帶領村“兩(liang) 委”一班人埋頭苦幹,開始破局。
也就在那一年,竹巴龍悄然發生著變化:紮西帶領農(nong) 牧民施工隊接下了第一個(ge) 項目,次旺傑美在芒康縣城開起了修理廠,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到昌都、拉薩打工,村民開始拿著自家的水果到江對岸兜售……不屈於(yu) 命運,不甘於(yu) 貧困,每一個(ge) 竹巴龍人都在拚搏。
“我們(men) 村的人幹活都是一把好手,附近工地都搶著用。”土鄧驕傲地告訴記者。吃苦耐勞的竹巴龍人不等不靠,找思路、搞培訓、興(xing) 產(chan) 業(ye) ,依托國家的好政策,跑出了全麵小康的“加速度”。
2014年起,竹巴龍村抓住318國道改擴建、蘇窪龍水電站建設的機遇,鼓勵村民貸款購買(mai) 運輸車輛、裝載機和挖掘機,依托重點工程建設增收致富;
組織村民積極參加縣裏舉(ju) 辦的各種培訓,練就一技之長。目前,村裏有近40人在拉薩、昌都打工,且從(cong) 事的多是廚師、駕駛員等技術工種;
2019年3月,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竹巴龍村砂石場正式投產(chan) ,104戶村民每戶投入一萬(wan) 元入股,當年就實現產(chan) 值384萬(wan) 元,純利潤近200萬(wan) 元;
……
2019年,竹巴龍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680元,並順利通過了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當夢想照進現實,無論是兩(liang) 任村支書(shu) 洛鬆次仁、土鄧,還是112戶968名竹巴龍村村民,都發自心底地覺得普通群眾(zhong) 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的主人。
竹巴龍村居住特別分散,但無論多偏遠,房頂都有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竹巴龍人的房子越裝越好,但無論裝修有多好,擦得最亮的永遠是領袖像。生態崗位補貼、醫療報銷政策、危房改造補貼、教育“三包”政策……特殊的地理位置,讓竹巴龍人更能切身感受到國家政策的特殊優(you) 惠,也更加懂得感念黨(dang) 恩。
從(cong) 洛鬆次仁家裏出來,土鄧帶我們(men) 去看正在建設中的遊客接待中心。他有些靦腆地說,能不能幫忙多宣傳(chuan) 一下竹巴龍村,讓“進藏第一村”竹巴龍能留住更多的遊客,讓地緣優(you) 勢真正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
竹巴龍人的夢想還在繼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多舉措確保“菜籃子”商品保供穩價
今年以來,西藏采取多項舉措積極做好“菜籃子”商品保供穩價工作。[詳細] -
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2018年,拉薩市啟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帕加告訴記者,帕熱組不僅給每戶村民家門口配備了分類垃圾桶,還設立了垃圾分類兌換點。[詳細] -
“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專列助力西藏脫貧
“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客源援藏專列”歡迎儀式9日在拉薩火車站舉辦,來自長三角地區的360多名遊客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在藏旅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