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曲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西瀕拉薩河,南臨(lin) 貢嘎機場,位於(yu)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xiang) 境內(nei) 的四季吉祥村交通便利,地肥水美,是西藏自治區首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
近年來,以萬(wan) 畝(mu) 鄉(xiang) 土苗木良種繁育基地、中藏藥種植基地、傳(chuan) 統手工業(ye) 等項目為(wei) 依托,四季吉祥村不斷探索脫貧增收新模式,易地搬遷群眾(zhong) 闊步邁上小康路。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發展有底氣
理線、穿線、刺繡……在四季吉祥村的一棟平房裏,7名女工坐在紡織機前,熟練地編織著掛毯。她們(men) 都是四季平措手工藝製作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員工,每月能收入3000元。
近年來,四季吉祥村大力發展獺兔養(yang) 殖、靈芝種植、手工編織和民宿等產(chan) 業(ye) ,帶動村民就近就業(ye) 。
合作社理事長平措次仁自小學習(xi) 刺繡,編織經驗豐(feng) 富。2016年,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搬入四季吉祥村,先是幫村民縫補衣物、製作窗簾等,漸漸有了些名氣。後來,村第一書(shu) 記索南央吉建議平措次仁開辦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帶動村民通過手工藝品製作脫貧致富。為(wei) 幫助他搭建創業(ye) 平台,索南央吉聯係了從(cong) 江蘇南京畢業(ye) 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生江白,對平措次仁開展一對一幫扶。
“一開始不是很有信心,後來村幹部多次鼓勵我,還幫我提供場地優(you) 惠,江白給我提供了生產(chan) 、銷售、合作模式等方麵的思路,我決(jue) 定試一試。”平措次仁告訴記者。
2019年7月,合作社正式成立,吸引了10餘(yu) 位村民加入。對缺乏編織技能的村民,平措次仁手把手培訓。一個(ge) 月後,大部分人都掌握了基本的編織技能,能夠開始製作產(chan) 品。手藝相對成熟的工人也可以選擇回家單幹,由平措次仁上門收取他們(men) 製作的產(chan) 品,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
“我家裏孩子小,不能去城裏務工。現在加入合作社,在家門口就能工作,收入增長了,也不耽誤照顧孩子。”村民白卓瑪邊理線邊說,臉上笑容燦爛。
為(wei) 讓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四季吉祥村附近配套了萬(wan) 畝(mu) 藏藥材種植基地、林木良種繁育基地、有機肥廠、奶牛養(yang) 殖場、百畝(mu) 溫室大棚等產(chan) 業(ye) 。有勞動能力的群眾(zhong) 逐步轉變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村集體(ti) 收入也逐年增長,目前已突破50萬(wan) 元。
生活殷實,收入有保障
一棟165平方米的二層小樓裏,客廳裏的藏式家具色彩絢麗(li) ,櫥窗裏的銀水壺、銅水罐等擺件工藝精美,顯示出生活的殷實。這裏是四季吉祥村次仁多吉的家。
2018年11月,次仁多吉一家人從(cong) 昌都市貢覺縣雄鬆鄉(xiang) 加卡村搬來,那裏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
如今,他和妻子在才納鄉(xiang) 保潔公司上班,每人每月有3600元工資;22歲的大兒(er) 子在村裏的溫室大棚上班,每月有4000元工資;未成年的孩子就在附近上學,沒有太大的負擔。
“除了工資收入,村集體(ti) 的商鋪出租每年能有1萬(wan) 元分紅,草場流轉後每年各種補貼有3000多元,總的算下來全家每年有將近15萬(wan) 元收入。”次仁多吉很滿足,“這裏自然條件好,衣食住行都有很好的保障。”
臨(lin) 別時,記者發現次仁多吉腰間掛著兩(liang) 把汽車鑰匙。“家裏經濟條件寬裕了,去年花10多萬(wan) 元買(mai) 了輛皮卡,另一輛車是公司的工作車。”次仁多吉說。
在四季吉祥村,次仁多吉家的好日子不是個(ge) 例。2020年,四季吉祥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10300元。
勤勞致富,目標更長遠
走進四季吉祥村致富帶頭人洛桑尼紮的家,院落整潔,窗明幾淨,房前屋後開滿格桑花。
洛桑尼紮的老家在昌都市丁青縣,上世紀90年代來到曲水縣才納鄉(xiang) 白堆村。“前些年承攬了一些建築工程,因為(wei) 不太懂經營,結果虧(kui) 了不少錢。”洛桑尼紮說,“老人生病需要治療,妻子身體(ti) 也不好,兩(liang) 個(ge) 女兒(er) 還在上學,家裏生活困難大,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底,洛桑尼紮一家被安置到四季吉祥村。在縣、鄉(xiang) 政府和村黨(dang) 支部的支持幫助下,洛桑尼紮帶領6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先後承接白堆村治沙綠化工程、謝榮村周邊山上沙丘甘草方固沙工程、周邊公路沿線植樹工程等。
“做人要講誠信,做工程要保證質量。”洛桑尼紮告訴記者,在西藏的山上種樹、固沙難度大,進度慢,“一鍬下去都是石頭,一小時也挖不了幾個(ge) 坑。”
靠著吃苦肯幹,洛桑尼紮的施工隊漸漸有了名氣。到2019年底,他不僅(jin) 還清了債(zhai) 務,還有1.4萬(wan) 元的淨收入;施工隊人均勞務收入超過1萬(wan) 元。
“今年我家的收入估計不少於(yu) 20萬(wan) 元。”妻子身體(ti) 逐漸恢複,在村裏一家藏靈芝種植基地上班。大女兒(er) 邊巴卓瑪大學畢業(ye) 後,當上了一名教師。小女兒(er) 達珍正在讀高三,目標是考上心儀(yi) 的大學。洛桑尼紮一家的生活,越來越有滋味。
“雖然已經摘掉貧困帽子,但不能滿足於(yu) 現狀。我們(men) 正在琢磨,怎樣依托這裏的文化資源、自然風光和交通便利的條件帶領村民發展旅遊業(ye) ,繼續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洛桑尼紮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易地扶貧搬遷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作為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以來,西藏累計實現62.8萬貧困人口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而一場史無前例、超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則是消滅貧困的關鍵。[詳細] -
山南市鞏固脫貧成果推進“三岩片區”搬遷點後續服務
日前,記者從山南市“三岩片區”易地扶貧搬遷點後續服務管理工作推進會上了解到,山南市聚焦目標任務,精準精細施策,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詳細] -
紮西德勒,我們的新家園——西藏易地扶貧搬遷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西藏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睹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生活正在發生新變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