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種植產業“挑大梁” 助農增收奔小康

王雪 丁增美朵 發布時間:2020-10-13 10:31:00來源: 拉薩晚報

  在曲水縣達嘎鎮色達村,西藏農(nong) 投集團飼料種植基地青貯玉米迎來豐(feng) 收。圖為(wei) 收割機正在收割青貯玉米。拉薩融媒記者 王 雪攝

  10月11日,西藏農(nong) 投集團在西藏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鎮色達村舉(ju) 辦首屆飼草種植基地收割活動。今年以來,西藏農(nong) 投集團積極開展並實施“種草養(yang) 畜一體(ti) 化”建設項目,依托現代牧業(ye) 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幫助農(nong) 牧民實現穩產(chan) 增收。

  上午11時,收割工作緊張有序進行,多台青貯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田地裏奔忙。在齒輪的旋轉下,青貯玉米自動收割、粉碎、裝進運輸車,空氣中混合著濃鬱清新的草香味,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收獲景象,這為(wei) 全區犛牛越冬儲(chu) 備下了充足的“口糧”。

  今年年初,為(wei) 破解現代畜牧業(ye) 發展瓶頸——飼草問題,西藏農(nong) 投集團聚焦“種草養(yang) 畜一體(ti) 化”項目,以企業(ye) +銀行+保險+合作社+鄉(xiang) (鎮)企業(ye) +農(nong) 牧民模式開展項目,在曲水縣達嘎鎮、茶巴拉鄉(xiang) 、達孜區雪鄉(xiang) 共租地4800畝(mu) ,用於(yu) 種植青貯玉米和燕麥草,穩慎推進飼草種植產(chan) 業(ye) 發展。

  “這個(ge) 項目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金融支農(nong) 創新試點項目,今年我們(men) 通過土地流轉,解決(jue) 當地16000餘(yu) 人次就業(ye) ,惠及574戶,人均收入達到1.3萬(wan) 元以上。下一步,我們(men) 計劃繼續擴大土地流轉麵積,推廣複製成功經驗。”項目負責人張尚智說。

  為(wei) 幫助農(nong) 牧民增收,2013年,達嘎鎮成立神馬土豆合作社。如今,神馬土豆合作社與(yu) 達嘎鎮一公司達成合作關(guan) 係,承接青貯玉米等大規模播種、收割工作。“現在,合作社有大大小小50多台機械設備,工人12名,今天都來參加青貯玉米的收割。”合作社負責人旦增次仁開心地說,“今年主要采用機械化收割,15天時間基本全部收割完,這期間每名工人每天有150元至200元收入。”

  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熟練的駕駛員。今年50歲的索朗是神馬土豆合作社的收割機駕駛員。2016年,索朗自學駕駛和維修收割機技術,憑借熟練的操作,他每天能有200元收入。索朗說:“以前在外麵打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現在在合作社開收割機,不僅(jin) 收入比以前高很多,還能就近就業(ye) ,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青貯玉米收割機駛過,巴珍和村民們(men) 負責將遺漏的青貯玉米稈撿拾成垛。巴珍是色達村村民,過去家裏主要經濟來源靠賣土豆獲得,收入微薄。如今,她在種植基地工作,每個(ge) 月有3500元收入,每年土地流轉有8000元收入。收割儀(yi) 式上,為(wei) 了表達心中的喜悅,巴珍特意換上了節日盛裝。

  “我平時的工作主要是澆水和割草,在機械收割青貯玉米的時候再幫幫忙,工作不難。”巴珍告訴記者,“我白天在種植基地工作,早晚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現在我心裏麵很踏實,相信未來的生活會(hui) 更加好。”

  沐浴著秋日的暖陽,2000餘(yu) 畝(mu) 青貯玉米隨風翻滾,繪成一幅豐(feng) 收畫卷。以產(chan) 業(ye) 發展鞏固脫貧攻堅,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達嘎鎮,種植產(chan) 業(ye) 帶動當地農(nong) 牧民走上致富小康路也必將為(wei) 該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力。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