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蘋果“升級”富山鄉

李梅英 發布時間:2020-10-20 09:25:00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國家蘋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霍學喜(中)在米林縣羌納蘋果示範基地現場開展技術指導。記者 李梅英 攝

  2019年10月26日,川藏兩(liang) 地聯手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xiang) 召開了一場西藏蘋果標準化種植示範現場會(hui) 暨技術培訓會(hui) 。蘋果標準化種植不僅(jin) 讓西藏蘋果生產(chan) “升級”了,同時也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

  “蘋果種植產(chan) 業(ye) 標準化後,對我們(men) 縣穩定脫貧成果有很大益處。農(nong) 民增收途徑更多了,如:土地流轉收益、果園務工、享受分紅等。此外,農(nong) 民也學到了種植新技術、新理念,這對他們(men) 發展生產(chan) 又多了一份保障。” 米林縣縣長才旺尼瑪說。

  西藏是高原蘋果優(you) 勢產(chan) 區之一。因高海拔、強紫外光、生態類型多樣等顯著特征而孕育出色澤豔麗(li) 、香氣濃鬱、品質優(you) 的果品而深受消費者喜愛。同時,因蘋果產(chan) 業(ye) 效益高,正成為(wei) 西藏實施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需要和增加群眾(zhong) 收入的重要來源。

  過去,由於(yu) 種質資源不清,品種良莠不齊,缺乏科學栽培管理技術體(ti) 係,應用推廣模式單一等諸多製約因素,西藏蘋果產(chan) 業(ye) 發展一直不成規模。

  西藏蘋果種質資源收集評價(jia) 與(yu) 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立項實施以來,針對上述係列難題,曆時9年多,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帶動了西藏水果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品種更新換代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成果豐(feng) 碩。截至目前,累計在區內(nei) 外推廣蘋果種植麵積129.6餘(yu) 萬(wan) 畝(mu) ,增加收入37.29億(yi) 元。

  該項目中,首次提出了“晝夜溫差”是評價(jia) 最適宜區的重要新指標,為(wei) 西藏蘋果區劃提供理論支撐。集成創建了西藏蘋果簡約化栽培、多位一體(ti) 的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體(ti) 係,突破了滯後以治為(wei) 主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建、管、種”的輕簡化,引領西藏果樹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方向。創建了“五級三方”成果轉化推廣模式,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打造出蘋果標準化種植模式,比傳(chuan) 統種植省肥50%、省勞力65%、省土地55%,增產(chan) 4倍左右。正是在這樣的模式下,蘋果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帶動西藏農(nong) 牧民增收的有力抓手之一。

  “下一步,我們(men) 將根據區域優(you) 勢合理進行蘋果品種布局,以農(nong) 頭企業(ye) 為(wei) 主導,采取‘企業(ye) +農(nong) 戶+科研單位’模式,引導蘋果產(chan) 區向規模化發展,注冊(ce) 西藏特有商標,讓果品走向內(nei) 地市場,力爭(zheng) ‘十四五’末,推廣示範麵積達到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達15萬(wan) 噸,切實讓蘋果產(chan) 區農(nong) 牧民富起來,作為(wei) 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an) 業(ye) 。” 西藏蘋果種質資源收集評價(jia) 與(yu) 產(chan) 業(ye) 化關(guan) 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負責人李豔鋒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