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摩托小劉”
2020年春節,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鎮阿沛村村民見到了老熟人小劉。小劉全名為(wei) 劉尚誌,曾是阿沛村2018年的駐村幹部。受疫情影響,原駐村工作隊隊員未能及時返崗,他被選派在春節期間暫代駐村。其實在他心裏,早已把這個(ge) 村子當成了家,當成了掛念一生的“故土”。在村民一聲聲“小劉”中,往事湧上心頭……
那一年的川藏線奔波著這樣一群人,他們(men) 騎著摩托車穿梭於(yu) 黑夜、雨天,踏過白雪、引來初春,他們(men) 穿過一個(ge) 個(ge) 自然村,靠著摩托車為(wei) 身邊的群眾(zhong) 解難事、辦實事。工布江達縣阿沛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劉尚誌便是這支“摩托隊伍”中的一員。
“小劉開會(hui) 講得挺好的,我們(men) 老百姓都覺得他講話有道理,大夥(huo) 兒(er) 都喜歡他。”村婦女主任德慶旺姆如此評價(jia) 在村裏開學習(xi) 會(hui) 的他。劉尚誌心裏明白,開會(hui) 不應隻是照本宣科,要擅長拿身邊的例子做教材,老百姓才能更好地接受。
為(wei) 鼓起貧困群眾(zhong) 的“錢袋子”,“摩托小劉”決(jue) 心攻下村裏脫貧攻堅最後的“山頭”。嘎旦是阿沛村下轄的一個(ge) 自然村,在阿沛村東(dong) 邊的半山腰上,不便捷的交通導致嘎旦自然村黨(dang) 建工作較為(wei) 薄弱,扶貧工作難以開展。“必須改變現狀,隻有把黨(dang) 建抓好了,老百姓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脫貧的路才更寬。”劉尚誌騎著那輛鈴木摩托,跑遍了阿沛村的每個(ge) 角落,不僅(jin) 帶領嘎旦村的黨(dang) 建工作步入正軌,還出色地完成了阿沛村黨(dang) 建意識形態工作,受到市縣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談起當時的場景,嘎旦村村民打趣說:“一聽到村文化室院子裏摩托車熄火的聲音,我們(men) 就知道是小劉開車上來了。”
“在小劉駐村一年到期回到原單位後,他心裏就像惦記自己的故鄉(xiang) 一樣惦記著阿沛村,經常回來看看、關(guan) 心著家鄉(xiang) 的建設,始終記掛著村裏的發展。”阿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說。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劉尚誌駐村筆記的前言。作為(wei) 一個(ge) 初到的大學生,剛下派到阿沛村時,為(wei) 了融入百姓,他穿著“老土”的衣服,學習(xi) 說藏語,盡心盡力幫助村民,在群眾(zhong) 尤其是貧困戶眼中,他早已成為(wei) “自家人”。“如果為(wei) 了舒服和安逸,我就不會(hui) 來到這裏。”在阿沛村的一年裏,他靠著一雙腿和一輛摩托車跑遍了阿沛村,對全村93戶的情況了然於(yu) 胸。那時貧困群眾(zhong) 常說:“工作隊有個(ge) 穿著藍棉襖的小劉,他天天在村裏轉,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有事就去找小劉。”
一年多的駐村生涯,他騎著這輛摩托跑項目、建村莊、尋發展,為(wei) 阿沛村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阿沛村起初旅遊事業(ye) 發展得很好,是工布江達縣最早吃上“旅遊飯”的村子。但自從(cong) 林拉高等級公路繞過阿沛村,該村旅遊業(ye) 績便逐漸下滑,劉尚誌意識到吸引回客源是當務之急,便和村幹部積極發動群眾(zhong) 、尋找資金。經過一年的努力,村內(nei) 硬件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阿沛村35家農(nong) 家樂(le) 和15家家庭旅館全部完成改造,露天式響箭場改造成封閉式響箭場,並成立了婦女手工藝品加工廠。如今,慕名而來的遊客增多了,阿沛村的特色產(chan) 業(ye) 又“活”了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