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聚美好安徽·決戰脫貧攻堅】安徽:“六個大幅”背後的脫貧密碼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區域性整體(ti) 貧困狀況大幅改善、貧困群眾(zhong) 收入水平大幅增加、貧困地區人居環境大幅改善、基層貧困治理能力大幅增強……近年來,安徽省推深做實脫貧攻堅,全麵推進產(chan) 業(ye) 扶貧、就業(ye) 扶貧等重點工程,年均減少貧困人口78.96萬(wan) 人,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時的9.1%降至2019年底的0.16%,31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3000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近日,新華網記者走進安徽省淮南市壽縣、阜陽市阜南縣、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蕭縣,入田間、進車間、訪農(nong) 戶、問變化,試圖從(cong) 中管窺安徽脫貧攻堅取得“六個(ge) 大幅”顯著成效背後的密碼。
窪地變身網紅打卡地家門口建起扶貧廠
層層疊疊的荷葉間或掩映著朵朵荷花,清風吹來湖麵蕩起微波,美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這是記者日前在濉溪縣百善鎮道口村看到的場景。
這座占地約500畝(mu) 的荷塘美景是當地近年來打造的“西有花海,東(dong) 有荷塘”旅遊景觀帶的一部分,也是道口村從(cong) 種養(yang) 殖業(ye) 向旅遊觀光生態農(nong) 業(ye) 轉型的縮影。自今年7月份開園以來,園區每周吸納遊客3萬(wan) 人左右,成為(wei) 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村莊要有產(chan) 業(ye) 才可以帶動村民致富,”村書(shu) 記劉超說,道口村有數十年種植蓮藕的曆史,這片原本是下雨就淹的窪地,如今水下種藕,魚蝦混養(yang) ,不僅(jin) 變劣勢為(wei) 優(you) 勢,也給村民們(men) 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42歲的道口村村民李秀平是受益者之一。她通過在園區開店如今一年收入有一萬(wan) 多元,還享受了房租減半等優(you) 惠政策,已經實現了脫貧。“村口的花海火起來了,也讓我們(men) 村民看到了更多新希望。”她說。
近年來,濉溪縣圍繞特色種植、農(nong) 業(ye) 綜合文化旅遊等集體(ti) 經濟項目,打造了“荷塘月色”千畝(mu) 荷塘、柳江口花海、菊花小鎮、黑糯玉米基地、高端葡萄繁育等一批特色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實現村集體(ti) 經濟壯大,還使得周邊村民廣泛受益,為(wei) 貧困群眾(zhong) 穩定脫貧提供了保障。
與(yu) 李秀平相似,阜南縣王家壩鎮郎灣村村民張麗(li) 也通過在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就業(ye) 實現了“家門口的幸福”,不僅(jin) 方便照顧老人小孩,每月收入還可達到2500多元。她告訴記者,在當地,像她一樣,通過一人就業(ye) 實現全家脫貧的還有很多。
多肉唱出致富經茶館也有扶貧課
小多肉也能帶來大收益。對於(yu) 57歲的張秀英和她的兒(er) 媳馮(feng) 影來說,選擇種植花卉是新生活的一個(ge) 重要起點。在她們(men) 位於(yu) 濉溪縣鐵佛鎮黃集村的綠錦花卉基地,高砂之翁、橙夢露、鳳凰、白鳳等各類多肉植物琳琅滿目,色彩繽紛、姿態各異,長勢格外喜人。
馮(feng) 影說,這座大棚是在當地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建起來的,不僅(jin) 享受到了租金減免和稅收優(you) 惠,自己還通過參加技術培訓,少走了很多彎路,種植技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今年3月,她第一次在縣特色直播館進行了線上銷售,收入3萬(wan) 餘(yu) 元,後來還開了淘寶店鋪。“下一步,我想繼續擴大規模,開展親(qin) 子活動,和當地學校共建教育基地,讓我們(men) 的‘多肉王國’更加豐(feng) 富和多元,”馮(feng) 影說。
產(chan) 業(ye) 扶貧帶動了群眾(zhong) 脫貧致富,但要真正實現徹底脫貧,還要在“扶誌”和“扶智”上下功夫。臨(lin) 渙鎮創新推出“茶館+陣地”模式,在精神上為(wei) 貧困群眾(zhong) 鼓誌氣、增信心,力爭(zheng) 徹底拔除群眾(zhong) 思想上的窮根。
“扶貧先扶智,用故事感染人比單純的給錢給物更有用”,安徽省基層理論宣講專(zhuan) 家庫成員王士宏說,通過定期在茶館舉(ju) 行扶貧點評會(hui) 、脫貧示範會(hui) ,將“勤”和“懶”、“好”和“差”放在一起,進行橫向對比,算收入、找差距,激勵貧困群眾(zhong) 自我加壓,主動脫貧,有力解決(jue) “造血”功能不強等難題。
返鄉(xiang) 創業(ye) 蘆筍致富文物大縣葡萄香飄
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安徽率先出台產(chan) 業(ye) 發展導則、特色種養(yang) 業(ye) 補貼辦法,對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給予了獎勵扶持,也吸引了不少本土人才返鄉(xiang) 創業(ye) 。壽縣義(yi) 祥生態農(nong) 業(ye) 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義(yi) 祥就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在上海打拚20多年的黃義(yi) 祥決(jue) 定返鄉(xiang) ,他看中了蘆筍的發展前景,選擇綜合利用養(yang) 豬糞便、豬尿作為(wei) 蘆筍生產(chan) 肥料,致力於(yu) 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打造綠色產(chan) 品。如今,這片占地120畝(mu) 的蘆筍鬱鬱蔥蔥,產(chan) 業(ye) 初具規模,帶動了周邊20多家貧困戶就業(ye) 。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現代化農(nong) 業(ye) 技術必不可少。蕭縣是安徽省文物大縣,素有“文獻之邦”的美譽,也是著名的“果海糧倉(cang) ”“葡萄之鄉(xiang) ”,當地雖有種植葡萄的傳(chuan) 統,但效益一直不高。
安徽省人大駐村書(shu) 記李勇告訴記者,白土鎮張村共有1800多戶5800多名村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19.75%,近年來通過與(yu) 省農(nong) 科院合作,結合自然優(you) 勢大力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采用大樹稀植的栽培方式和節本高效的滴灌係統以及智能精準的肥水一體(ti) 化控製管理模式等打造現代葡萄產(chan) 業(ye) 種植試驗基地,一大批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預計今年整個(ge) 園區年產(chan) 值收入可達150萬(wan) 。
今年49歲的張村村民鄭進曾經是貧困戶,之前在家務農(nong) 收入不高,如今管理20多個(ge) 葡萄大棚,一年收入近2萬(wan) 多元。“我們(men) 這裏依山傍水,不僅(jin) 葡萄香甜可口,以後還能發展農(nong) 業(ye) 采摘、觀光旅遊,我們(men) 的生活更有奔頭了。”鄭進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安徽首位援藏女律師陳賢:法律援助永遠在路上
2016年到2018年,陳賢又被派到新疆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開展誌願法律援助工作。[詳細] -
安徽霍邱:青年返鄉創業助力家鄉扶貧
後期貧困戶在園區務工的同時,可自願拿免費提供的種苗,在家種植,園區回收,此外園區會收購農家土特產,在網店裏售賣。[詳細] -
山南歡送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人才
7月18日,山南市召開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人才期滿總結歡送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