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溝裏建起農業園,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鎮芒達鄉佐巴村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到達西藏昌都的當天上午,在卡若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幹部格列的帶領下,我們(men) 首先走進了卡若區現代農(nong) 業(ye) 園。
農(nong) 業(ye) 園位於(yu) 卡若鎮芒達鄉(xiang) 佐巴村的高山深壑之中,因為(wei) 少有平坦地勢的緣故,曾經這裏是無人問津的地域。
改變來自於(yu) 2018年,一份計劃總投資1.6億(yi) 元的項目看上了這道山溝溝。
“這是昌都市支持發展的扶貧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園總占地麵積400畝(mu) ,分兩(liang) 期實施:一期建設項目包括二代節能溫室21棟及化驗檢測室、培訓學校等;二期建設內(nei) 容包括二代節能溫室26棟及附屬配套工程。”格列一邊介紹,一邊指著山坡,“我們(men) 眼前看到的這些,就是已建成的一期21棟二代節能溫室及其附屬配套設施,總投資2000萬(wan) 元。”
28歲的格列,已經畢業(ye) 5年了。這些年下鄉(xiang) 駐村,對基層也有很多新的認識。“以前去好些村裏,沒電、沒信號、冬天沒水都是常見的。現在,這些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格列說。
通過格列的介紹,我了解到園區是天津市靜海區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援藏工作總體(ti) 部署實施的一個(ge) 扶貧項目。
“你們(men) 可以進大棚裏看看,我們(men) 種的蔬菜品種很豐(feng) 富!”我正看著宣傳(chuan) 欄,一位中年漢子向我們(men) 招呼著。他叫馬文明,今年45歲,是天津市靜海區桃緣情果樹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董事,也是卡若區現代農(nong) 業(ye) 園來自天津方麵的負責人兼培訓班的技術指導。
馬文明一邊發出邀請,一邊麻利地進入大棚側(ce) 的房間,推動電閘,讓大棚緩緩打開一部分。即使如此,裏麵的悶熱仍在我們(men) 進入的瞬間攜著濕氣襲來。棚裏種的是黃瓜,邊上堆著幾筐略有彎曲或長短不一的瓜果。
“不合格的產(chan) 品我們(men) 絕不讓它流到市麵上。哪怕賤賣也不行,那樣會(hui) 影響我們(men) 的聲譽。”麵對挑剔的市場,馬文明毫不吝嗇地淘汰了這些在我看來依舊鮮嫩的食材。
馬文明邊說邊鑽進了黃瓜架中,不一會(hui) 兒(er) ,幾根裹著一層薄薄水霧的翠綠黃瓜已被他捧在手中。他遞給我們(men) 每人一根,自己也拿起一根稍微抹了兩(liang) 把便送進嘴裏,那清脆的聲音讓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忍不住趕緊咬上一口,清香的汁液便滿溢唇齒間。
格列說,隨著農(nong) 牧民培訓學校的建成,卡若區乃至昌都市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都可以來此免費學習(xi) 專(zhuan) 業(ye) 技術,通過培訓,他們(men) 擁有一技之長後還可以轉為(wei) 園區產(chan) 業(ye) 工人,實現穩定脫貧。
馬文明現在親(qin) 自教授了9個(ge) 學生,都是附近的村民。“我把他們(men) 教會(hui) ,再讓他們(men) 教其他人。我們(men) 園區現在已吸納了42名當地群眾(zhong) 參與(yu) 建設,還有50名群眾(zhong) 參與(yu) 運輸,他們(men) 每月可增收4500元。”
“做這個(ge) 項目,就是為(wei) 了附近的老百姓不用離鄉(xiang) 背井去外麵打工。而且通過培訓,最終他們(men) 可每家管理一個(ge) 棚,而一個(ge) 棚一年掙15萬(wan) 元不是問題。”馬文明說。
除了易生長、見效快的小白菜、菠菜、辣椒等,園區還引進了很多新的種植品種,比如通體(ti) 翠綠的沙窩蘿卜、紅心蘿卜、甜瓜、香瓜等。
“有的瓜果、蔬菜當地百姓沒吃過,不願意種,但如果能產(chan) 生經濟效益,我想他們(men) 還是會(hui) 慢慢接受的。”這是眼下亟需解決(jue) 的問題,村民固守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種植不了解的蔬果難免顧慮重重,所以怎樣讓村民見到效益就是馬文明要動腦子的了。
馬文明因此有了想在昌都市區設立銷售點的想法,那樣就能把自己園區的蔬菜都放到固定的點上售賣,讓大家對他們(men) 的蔬果品種、品質有記憶,從(cong) 而贏得良好口碑、拓寬銷售渠道。
看著那些蓬勃生長的蔬果,格列認真地說:“該產(chan) 業(ye) 壯大後,企業(ye) 每年可實現營業(ye) 收入700萬(wan) 元,村集體(ti) 通過收取土地租金每年可實現收益54萬(wan) 元,這樣就帶動了當地群眾(zhong) 持續增收。同時,在園區不斷發展過程中,群眾(zhong) 將與(yu) 企業(ye) 同成長、共受益,形成產(chan) 業(ye) 扶貧長效機製,變輸血為(wei) 造血,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格列告訴我,園區項目建成後,按照“現代農(nong) 業(ye) 企業(ye) +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經營,為(wei) 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提供了就業(ye) 崗位,人均月工資能達到5000元;吸納臨(lin) 時務工人員600餘(yu) 人次,共發放工資10餘(yu) 萬(wan) 元。
告別時,格列約馬文明有空去找他詳細敘談。關(guan) 於(yu) 設置專(zhuan) 賣店的事,他們(men) 都放在了心上。
(作者單位:《西藏人文地理》雜誌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減貧23893人 西藏林芝市貧困人口動態清零
會上,西藏林芝市委常委、副市長楊赤衛介紹,2016年以來,林芝市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91個,完成投資37.65億元,形成了戶有項目、村有產業、鄉連成片、片成規模、收益明顯的扶貧產業格局。[詳細] -
電網改造 “照亮”西藏山南市江北群眾致富路
目前,江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與35千伏線路送出工程有變電站一座,線路總長度32.6公裏,鐵塔95基,總進度完成75%。按照進度計劃有序施工,預計2020年12月初可以滿足用電需求。[詳細] -
金融“活水”流進田間地頭
蒼茫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這裏是西藏拉薩市當雄縣,拉薩的北大門,一個牧業大縣。洛桑達傑的家就在這裏。但在過去的十幾年,洛桑達傑一家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