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點對點”精準幫扶結出產業碩果

發布時間:2020-11-16 10:12:00來源: 拉薩晚報

  說到西藏拉薩市尼木縣,首先想到的就是“尼木三絕”,但也有不少當地人打趣說應該是“三差”——“自然條件差、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不足”。目前,脫貧攻堅進入決(jue) 戰決(jue) 勝期,“點對點”幫扶幹部依然堅守在脫貧一線,尼木縣縣長普瓊來到麻江鄉(xiang) 犛牛育肥基地、續邁鄉(xiang) 生豬養(yang) 殖基地等地了解產(chan) 業(ye) 一線的情況,並向堅守在這裏兩(liang) 年多的幹部送去問候。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麵對“三差”實際,尼木縣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走出了一條特色脫貧路的?記者對普瓊縣長的采訪,便始於(yu) 他的此次慰問。

  問:請介紹一下“點對點”幹部的情況。

  普瓊:尼木縣堅持把黨(dang) 員幹部作為(wei) 當前尼木縣經濟社會(hui) 可發展、可挖掘的最大資源,製定印發《中共尼木縣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幹部“點對點”抓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實施方案》,建立縣級領導聯鄉(xiang) 、鄉(xiang) 鎮領導幹部包村、第一書(shu) 記包點、“3+1”專(zhuan) 幹參與(yu) 的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機製。2019年,全縣153名黨(dang) 員幹部“點對點”抓82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1029戶3300多名群眾(zhong) 戶均增收8000多元。

  今天,我帶你們(men) 去的第一個(ge) 點是麻江鄉(xiang) 犛牛育肥基地。這裏海拔4572米,基地占地49畝(mu) ,投資2657萬(wan) 元,帶動建檔立卡戶25戶88人實現增收10萬(wan) 餘(yu) 元,戶均增收4000餘(yu) 元。

  麻江鄉(xiang) 犛牛育肥基地的“點對點”幹部叫阿旺頓珠,是麻江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強聶村第一書(shu) 記。為(wei) 了養(yang) 好牛,阿旺頓珠帶著群眾(zhong) 每天很早就起來做各種準備工作,既要檢查牛舍衛生安全情況、犛牛的身體(ti) 情況,還要配飼料、清理牛糞、喂食喂水……可以說,早上是他們(men) 最忙的時候,到了中午,他們(men) 才有空休息一會(hui) 兒(er) 。

  問:這些幹部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他們(men) 看起來像是一個(ge) 真正的養(yang) 殖工人。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點對點”三個(ge) 字是如何落實的?

  普瓊:尼木縣的“點對點”幹部都是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學習(xi) 同勞動。如今,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決(jue) 定性成就,但他們(men) 還要繼續在產(chan) 業(ye) 點上幹下去,直到建檔立卡戶完全從(cong) 傳(chuan) 統的放養(yang) 模式中跳出來,學會(hui) 科學養(yang) 殖方式,“點對點”幹部才能放手。可以說,不管在哪個(ge) 項目上,我們(men) 的每一個(ge) “點對點”幹部都要在實踐中培養(yang) 技能,成為(wei) 成熟技術員,實實在在地養(yang) 豬、養(yang) 牛。

  問:尼木縣把很多幹部派去養(yang) 牛養(yang) 豬、當技術員,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

  普瓊:別小看養(yang) 豬養(yang) 牛,真正把豬牛養(yang) 好,需要很多專(zhuan) 業(ye) 知識。尼木縣要“拔窮根”,發展是硬道理,產(chan) 業(ye) 工人和職業(ye) 農(nong) 牧民隊伍的建設必須依靠專(zhuan) 業(ye) 和科技的支撐。所以,我們(men) 讓幹部帶頭去學,發揮幹部知識水平高、認知能力強的優(you) 點。這些“點對點”幹部邊學邊幹,在群眾(zhong) 中起到了示範作用,再手把手地將技術傳(chuan) 授給群眾(zhong) ,從(cong) 而實現“人有一技之長、戶有致富門路、村有當家產(chan) 業(ye) ”的發展目標,真正幫助他們(men) 擺脫貧困。比如今天去的第二個(ge) 點,續邁鄉(xiang) 生豬養(yang) 殖基地就帶動了23戶83名群眾(zhong) 學習(xi) 生豬養(yang) 殖技術。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養(yang) 雞場的情況。

  普瓊:藏雞是尼木縣的支柱產(chan) 業(ye) ,我們(men) 要去的第三個(ge) 點就是尼木藏雞產(chan) 業(ye) 點,“點對點”幹部是尼木縣副縣長、卡如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慶國,他既是副縣長、又是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還是“點對點”幹部,身兼多職。

  目前,養(yang) 雞場有25棟雞舍,現有藏雞22400多隻。每天產(chan) 蛋量在2500至3000多枚,基地共吸納了10名建檔立卡戶群眾(zhong) 就業(ye) 。今年前8個(ge) 月,養(yang) 雞場通過藏雞蛋銷售有近90萬(wan) 元的收入,到了年底,將按照銷售收入利潤為(wei) 群眾(zhong) 發工資並分紅。

  隨著“點對點”幹部工作的不斷深入,尼木縣廣大群眾(zhong) 對養(yang) 豬的鄉(xiang) 長、養(yang) 牛的書(shu) 記、養(yang) 雞的縣長越發推崇。這是群眾(zhong) 對黨(dang) 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認可。

  問:尼木縣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點對點”幹部的默默耕耘與(yu) 付出,您覺得是什麽(me) 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點對點”幹部如此甘於(yu) 奉獻、不計得失地付出?

  普瓊:我覺得應該這麽(me) 說,從(cong) 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從(cong) 川藏公路建設到如今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在建設新西藏的宏偉(wei) 曆程中,從(cong) 來不乏革命精神。尼木縣最大的資源優(you) 勢就是我們(men) 的黨(dang) 員幹部,縣委、縣政府致力把全縣幹部打造成三支隊伍——把縣鄉(xiang) 幹部打造成實幹隊伍、把村“五支力量”打造成骨幹隊伍、把領導班子打造成巧幹隊伍,全縣上下形成了萬(wan) 眾(zhong) 一心加油幹、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幹事創業(ye) 氛圍,這就是尼木版的“老西藏精神”,黨(dang) 員幹部用自身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