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會澤:十萬“貧民”出山記
圖為(wei) 航拍會(hui) 澤縣老鷹岩:一塊突出的三角岩壁,背靠大山,兩(liang) 側(ce) 是懸崖。中共會(hui) 澤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今年夏天,最後302戶隨遷戶走出莽莽烏(wu) 蒙山,搬遷至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至此,雲(yun) 南省曲靖市會(hui) 澤縣成功破解超過十萬(wan) 人“一方水土養(yang) 不了一方人”世紀性的難題。
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會(hui) 澤縣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證一段十萬(wan) “貧困人口”搬出苦寒烏(wu) 蒙山曆史,探究能讓十萬(wan) 貧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會(hui) 澤“方案”。
圖為(wei) 會(hui) 澤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nei) ,老人們(men) 聚在廣場上聊天,身後是他們(men) 的新家。 繆超 攝
烏(wu) 蒙山上“刨”生活
曆史上,會(hui) 澤曾因銅礦開采鑄幣,商賈雲(yun) 集,祠堂、會(hui) 館、廟宇多達上百處。清末,銅礦枯竭,國家動蕩,經濟凋敝,匪患猖獗,不少人被迫鑽進烏(wu) 蒙山中躲避亂(luan) 世。
如今住進縣城安置點的51歲貧困戶張必聰說,他的祖輩曾在會(hui) 澤城邊經商,生活尚可。但百年前,一時匪患橫行,爺爺便當賣家產(chan) ,帶著一家人上了老鷹岩。
老鷹岩是烏(wu) 蒙山一塊突出的三角岩壁,背靠大山,兩(liang) 側(ce) 是懸崖,因老鷹在此築巢繁衍而得名。“村裏老鷹多,小孩衣服、小雞經常被叼走。”張必聰和20戶人家住在老鷹岩上,被稱為(wei) “人占鷹巢”。
岩上土地“薄”,僅(jin) 能種出玉米和土豆。加之幹旱缺水、靠天吃飯、土裏刨食,貧困像日出日落一樣恒定。“村裏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張必聰說,“他們(men) 過年回家僅(jin) 在岩上待一天,我兒(er) 子寧願在縣城借住幾天,也不願回家住。”
65歲的高天壽與(yu) 張必聰前後搬進縣城易地扶貧安置點。一年前,他住在與(yu) 老鷹岩隔著兩(liang) 座山梁的鬆山村,“村莊西邊就是懸崖,崖邊的土地每年在垮塌流失,村莊離懸崖越來越近。”
高天壽前半生搬過三次家:1978年結婚分家,搬入廢棄破屋;1981年自建石板房,終於(yu) 住進自己的房屋;1996年村莊西邊懸崖大麵積塌方,導致一名村民死亡,他又和村莊一道向上搬至一個(ge) 斜坡上。
村子處在泥石流滑坡點上,被災難追著跑,花甲之年的高天壽無心再搬,“要錢沒錢,要力沒力”。
圖為(wei) 會(hui) 澤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扶貧基地內(nei) ,貧困戶成為(wei) 了產(chan) 業(ye) 工人。 繆超 攝
十萬(wan) 人下山“脫”苦寒
鳥瞰烏(wu) 蒙山,萬(wan) 壑千岩、壁立千仞。會(hui) 澤就處在滇東(dong) 北烏(wu) 蒙山主峰地段,位於(yu) 小江斷裂帶,境內(nei) 山高坡陡穀深,溝壑縱橫,山區麵積占比高達95.7%。
這裏集深山、石山、冷涼、幹熱河穀、泥石流滑坡地區為(wei) 一體(ti) ,滑坡、崩塌、滾石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易發頻發,多數貧困村落自然條件較為(wei) 惡劣,生態環境敏感脆弱。
脫貧攻堅中,易地扶貧搬遷成了會(hui) 澤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頭戲和硬骨頭。
會(hui) 澤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蔣全鬆說,會(hui) 澤縣對“搬到哪裏去、搬遷後幹什麽(me) 、搬遷後收入哪裏來”進行統籌謀劃思考,廣泛聽取民意,提出實施方案。最終,會(hui) 澤結合本地城鎮化率(39.5%)實際,作出“引導10萬(wan) 人進城”、在縣城西部“再建一座新城市”的部署,以易地搬遷助推城市化、以城市化發展支撐脫貧攻堅。
具體(ti) 方案以縣城安置區為(wei) 重點、統籌鄉(xiang) 鎮安置點,總投資約150億(yi) 元、一次性規劃10平方公裏新城建設項目,其中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分三期建設,淨用地1902畝(mu) ,總建築麵積236萬(wan) 平方米,總投資83.6億(yi) 元,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建設竣工,2020年完成搬遷入住。
今年6月,隨著最後一批302戶隨遷戶集中搬到縣城安置點鍾屏街道辦事處紅石岩社區的樓房前,通過抽簽方式抽取自家的新房。至此,會(hui) 澤涉及十萬(wan) 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宣告完成。
張必聰一家三口搬入縣城居住後,29歲的兒(er) 子回家了。而且,很快找到媳婦,“我和老伴為(wei) 他辦完婚事,操著多年的心算是放下了”。
高天壽回憶,一家從(cong) 鬆山村搬至縣城時,地裏紅薯還沒挖完,他和兒(er) 子又回了一趟老家,“鬆山村靠天吃飯,雨水多的年份,紅薯長得好,可也會(hui) 發生滑坡”。父子倆(lia) 賣完紅薯回到縣城新家,高天壽轉到陽台上往下看,頓時心生安全感。
圖為(wei) 會(hui) 澤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點一所小學內(nei) 擺放著的學生畫作。 繆超 攝
促就業(ye) 拓產(chan) 業(ye) “育”未來
離開大山,住進縣城,搬遷戶有著同樣的擔憂:什麽(me) 東(dong) 西都得花錢買(mai) ,沒工作就沒收入。
為(wei) 確保搬遷貧困戶穩定下來,會(hui) 澤全力組織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ye) ,積極引進企業(ye) 開設扶貧車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戶均1人以上就業(ye) 。
當地還運用扶貧資金,設立會(hui) 澤縣道成扶貧開發有限公司,打造一個(ge) 6000畝(mu) 的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扶貧基地,依靠科技種植黃瓜、番茄、生菜、草莓等果蔬,基地裏的產(chan) 業(ye) 工人,70%來自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至於(yu) 扶貧基地實現的盈利,絕大部分用於(yu) 支撐安置點近千個(ge) 公益崗位工資發放,公益崗位包括保安、環衛、消防、綠化等,主要滿足中老年人就近務工需求。
如今,張必聰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妻子在小區內(nei) 做保潔員,兩(liang) 人月收入共4000元,兒(er) 子在外地做裝修工,月收入也有4000元。
高天壽年邁,政府安排他在安置點的扶貧車間內(nei) 剝核桃,每天有80元收入,他兒(er) 子去了產(chan) 業(ye) 扶貧基地,每天收入100元。
在搬遷過程中,會(hui) 澤縣把教育有保障放在重中之重,共投資6.36億(yi) 元新建4所幼兒(er) 園、4所小學、2所初中,改擴建1所小學、3所中學,新建校舍麵積達14.79萬(wan) 平方米,新增學位16302個(ge) ,能夠完全滿足全縣15705名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學生的就學需求。
記者走進會(hui) 澤縣中國中鐵第三幼兒(er) 園,穿過藍綠相間的寬敞過道,來到設備設施齊全的教室,花朵樣式的燈光溫馨且不紮眼,牆上繪製的童趣圖案讓人滿心溫暖,很難想象,這是一所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幼兒(er) 園。
教室裏,5歲的趙晨晨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手中的蠟筆畫出了她心目當中的小康生活——有高樓、綠樹、鮮花,還有她最喜歡的幼兒(er) 園的圖書(shu) 室。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憂愁統統都吹散……”伴隨著陣陣歡快的音樂(le) 聲,隔壁的舞蹈教室裏,一群孩子正穿著舞蹈鞋翩翩起舞,他們(men) 臉上的笑容就如同歌詞裏唱的一樣像花兒(er) 一樣燦爛。
十萬(wan) 人搬出大山何以住得穩能致富過得甜?會(hui) 澤給出了它的“方案”:近期靠就業(ye) 、中期靠產(chan) 業(ye) 、遠期靠教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雲南香格裏拉:擦亮民生底色 群眾更有獲得感
在香格裏拉市三壩納西族鄉哈巴村歪巴支小組,一座座加固後的民房煥然一新,村道幹淨、新房規整,雪山潤景,宛如置身畫中,村民和繼生的家就在其中。[詳細] -
雲南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餘萬公裏 修路致富威力顯現
記者24日在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係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省交通脫貧攻堅任務全麵完成,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5萬公裏。[詳細] -
彩雲之南揮別千年貧困——寫在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之際
鎮雄、廣南……最後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11月14日,雲南正式公告這一消息。至此,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群眾告別絕對貧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