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市隴西縣:特色產業“藥”到“貧”除
走進“千年藥鄉(xiang) ”甘肅定西市隴西縣,琛藍生物隴藥國際化產(chan) 業(ye) 基地項目建設熱火朝天,藥材種植基地農(nong) 戶新挖的中藥材堆成了“小山”,而藥材市場的交易場麵更是熱鬧非凡,處處可以感受到這一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給群眾(zhong) 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隴西以打造“中國藥都”為(wei) 目標,按照全產(chan) 業(ye) 鏈打造、全過程監測、全生命周期服務的理念,突出中醫藥產(chan) 業(ye) 向大健康產(chan) 業(ye) 轉型的鮮明導向,全力創建國家中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區。隴西縣福星鎮萬(wan) 畝(mu) 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的梯田上,54歲的村民王剛正往三輪車上裝剛挖出的黃芩,他告訴記者,往年他家種的藥材少,自己要挖20多天。今年他種植了20畝(mu) 各類中藥材,用機械幾天就可全部采挖完,“這些藥材都是按照標準化種植,在市場上銷得快,價(jia) 格也高”。
近年來,隴西縣突出“有機、綠色、道地”品牌,狠抓綠色標準化基地建設,采取“公司牽頭建基地、協會(hui) 搭橋連農(nong) 戶、技術部門搞指導、鄉(xiang) 鎮配合抓麵積、縣裏適當拿補助”模式,每年籌措專(zhuan) 項扶持資金400多萬(wan) 元,鼓勵企業(ye) 通過土地流轉和“公司+基地+農(nong) 戶”等方式建立藥源基地,引導藥農(nong) 推廣應用無公害種植、秸稈生物反應堆等技術,充分保障藥農(nong) 特別是貧困戶的收益。
在隴西縣馬河鎮卜家渠村,王西榮家的二層小樓顯得格外耀眼。但前些年王西榮一家四口人曾因學因病致貧。為(wei) 了幫助他家脫貧致富,村裏為(wei) 他量身定製了養(yang) 殖脫貧計劃。“幫扶幹部幫我引進了西門塔爾母牛,鎮上的技術員也常來給我培訓,我的牛群不斷擴大,今年就多產(chan) 了四五頭牛犢。”王西榮高興(xing) 地說。去年10月份,王西榮一次性出售了6頭牛,豐(feng) 厚的回報使他信心倍增。今年他在自家承包地裏種植了5畝(mu) 柴胡、黨(dang) 參。在流轉的13畝(mu) 地裏種植了甜高粱、紅豆草、玉米等農(nong) 作物,為(wei) 下一步擴大養(yang) 殖規模儲(chu) 備飼草料。
王西榮是隴西縣特色產(chan) 業(ye) 脫貧致富的一個(ge) 案例。該縣提出的“草畜一體(ti) 化,再大的困難也不怕”“戶均兩(liang) 頭牛,脫貧不用愁”“兩(liang) 畝(mu) 藥材三畝(mu) 薯,致富路上快步走”,真正把依靠發展種草養(yang) 畜、特色種植增收脫貧的意識滲透到群眾(zhong) 心裏,把發展產(chan) 業(ye) 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千家萬(wan) 戶。
如今,全縣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收入占到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占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有3.2萬(wan) 人依靠發展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實現脫貧,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的覆蓋麵達到80%。
在馬河鎮楊營村的食用菌大棚裏,56歲的楊龍邊采摘香菇邊向大家介紹種植經驗,“種香菇一定要勤快,這些香菇如果不及時采摘,等級就會(hui) 下降,影響收入”。楊龍之前住在楊營村岔門社,地處大山之上,交通不便,生產(chan) 生活條件差,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7年,鎮政府在川區的楊營社規劃了一個(ge) 易地搬遷點,幫助生活不便的群眾(zhong) 搬下來。政府部門還修建了集中養(yang) 殖區和26座易地搬遷戶食用菌大棚,鼓勵搬遷戶走“種養(yang) +食用菌+勞務”的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隴西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253戶13937人,全部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助力甘肅臨夏州脫貧攻堅的“廈門力量”
廈門市赴東西部扶貧協作地區采訪團一行,11月30日啟程前往對口幫扶地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采訪,了解廈門助力臨夏州脫貧攻堅成效。 [詳細] -
甘肅累計14萬餘駐村幹部助脫貧
記者日前從甘肅省扶貧辦獲悉:從2015年起,甘肅省累計選派駐村幹部147333人,為全省7262個貧困村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村一村一隊全覆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