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記西藏山南加查縣冷達鄉嘎瑪吉塘村木碗製作人桑珠:傳承好手藝 致富路更寬

發布時間:2021-01-05 10:14:00來源: 西藏日報

  在西藏,木碗不僅(jin) 是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藏族有隨身攜帶木碗的習(xi) 俗,對很多人來說,木碗遠比金銀更為(wei) 珍貴,有的人一生隻使用一隻木碗,並且會(hui) 選擇將這隻木碗留傳(chuan) 給子孫後代。在雪域高原,受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隨身攜帶木碗早已成為(wei) 一種普遍現象,並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木碗文化。

  在眾(zhong) 多木碗製作工藝中,“加查木碗”久負盛名,其做工精細、外觀精美大方,備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在2020年山南市雅礱物資交流會(hui) 上,記者來到加查縣嘎瑪吉塘木碗銷售公司的攤位。除了一個(ge) 價(jia) 值3.5萬(wan) 元的“鎮店之寶”大型木碗外,攤位上還擺滿了各種規格的木碗,每隻木碗都塗了一層清漆,加上木碗本身的顏色,在陽光下熠熠發光。

  公司負責人桑珠,是一位皮膚黝黑、外表憨厚的中年男子,他手拿木碗,正在為(wei) 圍觀的顧客介紹:“這是巴波,用來盛糌粑、央波適合用來盛青稞酒、多波可以拿來盛米飯……根據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質地,木碗的價(jia) 格也各異,歡迎各位詢價(jia) ……”

  桑珠說:“公司年年都參加物交會(hui) ,每年帶來的木碗都會(hui) 被搶購一空,2019年總共賣出了60多萬(wan) 元。我們(men) 的木碗可是物交會(hui) 上最暢銷的商品呢,這次,公司帶了5000多個(ge) 不同樣式的木碗、總價(jia) 值120萬(wan) 元。”

  桑珠出生在一個(ge) 木碗製作世家,祖上幾代人都是加查縣有名的木碗手藝人,長大後的桑珠子承父業(ye) ,一直從(cong) 事木碗的加工製作和銷售。

  2014年,桑珠在嘎瑪吉塘村創辦了木碗製作公司,公司依托加查縣生態旅遊優(you) 勢,積極探索“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帶動了大批本地貧困戶脫貧,走在致富路上的桑珠每年還不忘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孤殘家庭、困難學生、受災戶等送去生活日用品,累計幫扶資金18萬(wan) 元,他的公司也逐漸成為(wei) 嘎瑪吉塘村一張特色“名片”。

  在木碗製作現場,記者看到幾名工人正在師傅申屠桂良的指導下學習(xi) 木碗加工的基礎手藝——刨木。

  據申屠桂良介紹,木碗的製作過程分為(wei) 五步,選材、風幹、製坯、細磨和上色。整套流程下來,大概需要近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在這邊工作,每個(ge) 月能拿到10000元的工資。”申屠桂良說。

  28歲的德吉曲珍以前是當地的貧困戶,“當時聽說公司在村裏招收木碗學徒工,想到可以在家門口上班,我馬上就報了名。沒想到不僅(jin) 不用花一分錢就學到了手藝,現在每個(ge) 月還能拿到4500元的工資。”德吉曲珍笑著說。

  桑珠說:“以前,做木碗是為(wei) 了糊口,後來是為(wei) 了發家致富,現在做木碗則多了一份使命和責任。接下來,我想在發展和傳(chuan) 承這個(ge) 手藝的同時,能夠帶動更多的群眾(zhong) 學習(xi) 這門手藝,靠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