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跟共產黨走,帶領鄉親過好日子

發布時間:2021-01-12 09:28:00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登巴江村。 記者 索朗瓊珠 攝

  10歲開始跟著叔叔給貴族運送物資,小心翼翼、東(dong) 躲西藏的生活過得心驚膽戰;13歲認識解放軍(jun) ,體(ti) 會(hui) 到了人與(yu) 人之間原來還有溫暖的情感;後來我成為(wei) 一名國家幹部,與(yu) 各族幹部團結協作共同進步,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走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1948年,我剛滿10歲。因為(wei) 不得已的原因,家裏人把我寄養(yang) 在叔叔家。叔叔一家是差巴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為(wei) 貴族運送物資。我到叔叔家時,剛好輪到他們(men) 家負責運送物資。家庭成員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坐享其成,所以,叔叔也給我配了兩(liang) 匹馬,讓我把物資從(cong) 拉薩的墨竹工卡縣送到米拉山腳下的一個(ge) 地方。把東(dong) 西送到目的地後返回的路上,我不幸碰上了劫匪,馬匹和糧食都被他們(men) 搶走了。好在當時我自己逃掉了,白天躲在山溝裏不敢趕路,怕再遇上他們(men) ,隻能在夜裏趕路,走了兩(liang) 個(ge) 晚上才終於(yu) 回到叔叔家。

  那一趟行程,我是又餓又累又害怕。

  13歲那一年,解放軍(jun) 來到了我們(men) 身邊。有一次需要叔叔家安排馬給解放軍(jun) 文工團送東(dong) 西。我記得運送物資的對象是林芝軍(jun) 分區文工團,他們(men) 要去拉薩演出,需要兩(liang) 匹馬幫忙運送演出需要的設備。文工團裏好多都是漢族同誌,我們(men) 語言不通,但一路上他們(men) 對我非常好,把自己的吃的喝的都分給我。我年齡最小,怕我走不動,一個(ge) 解放軍(jun) 還把自己騎的馬讓給了我。解放軍(jun) 一路上非常尊重藏族群眾(zhong) 的生活習(xi) 慣,堅決(jue) 做到不拿群眾(zhong) 一針一線。

  一次,一位解放軍(jun) 部隊的營長和一名通訊員需要租用兩(liang) 匹馬給他們(men) 運物資,我就趕著馬過去了。由於(yu) 叔叔家的馬經常用來運送物資,長時間馱重物,背上的毛都掉了,光禿的馬背被蹭掉了一層皮。營長看見後,就拿出他們(men) 的衣服裹在馬背上,說這樣可以減輕馬的疼痛感。看到他們(men) 對動物都這樣愛護,我的心也被溫暖了。

  這兩(liang) 趟行程下來,我感覺輕鬆又愉快。經過跟解放軍(jun) 的幾次接觸,叔叔越來越喜歡他們(men) ,總跟我們(men) 說:“解放軍(jun) 是來解放我們(men) 的。”

  記得有一次,叔叔家裏來了5個(ge) 解放軍(jun) 借宿。每天天不亮,他們(men) 就起來了,幫著把家裏的院子打掃得幹幹淨淨。叔叔家窮,我們(men) 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破的,鞋子更是穿了很多年的。一個(ge) 解放軍(jun) 看到我的鞋子後,把自己的一雙新鞋送給了我。雖然鞋子大了一點,但我特別高興(xing) ,因為(wei) 那是我有記憶以來的第一雙新鞋。

  和解放軍(jun) 的短暫相處,我體(ti) 會(hui) 到了從(cong) 來沒有過的待遇。從(cong) 那時起,我對解放軍(jun) 和漢族同誌有了一點了解,對他們(men) 給予我們(men) 的尊重、關(guan) 心久久難忘。他們(men) 為(wei) 了西藏的老百姓不懼艱險,長途跋涉,解放西藏,建設西藏,他們(men) 的精神感動著我、鼓舞著我。

  17歲滿腹鬥誌的我,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就是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走,帶領鄉(xiang) 親(qin) 過上真正的好日子。

  1955年,17歲的我去了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學習(xi) 文化知識。4年的學習(xi) 時間,過得無比充實、快樂(le) ,我認識了很多漢族同學、老師。對我們(men) 這群來自西藏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men) 非常友好,給予我們(men) 很多照顧和關(guan) 愛。我也非常珍惜這個(ge) 難得的機會(hui) ,努力用功學習(xi) 。

  1959年3月學成回到西藏,我被組織安排到山南分工委宣傳(chuan) 部工作。不久,我和另外4名同事組成工作組到乃東(dong) 縣克鬆村(現在的山南市乃東(dong) 區克鬆社區)進行民主改革工作。

  我們(men) 走村入戶給老百姓做思想工作,讓他們(men) 貸款買(mai) 種子,在自家地裏種糧食。當老百姓得知種出來的糧食不用上交,全部屬於(yu) 自己的時候,都覺得不可思議。隨著工作的開展,群眾(zhong) 越來越信任我們(men) 工作組,對我們(men) 漸漸敞開心扉,真心接納我們(men) 。

  1959年4月,克鬆村又來了一批工作組,其中就有當時的山南地委領導張增文,我們(men) 都喜歡叫他張書(shu) 記。張書(shu) 記為(wei) 人謙虛、待人真誠、責任心強,做事更是認真仔細。當時,按要求我們(men) 每月要給工作組上交80元的餐費。但我和幾個(ge) 同事當時每月的工資隻有64塊錢,沒法交足餐費,所以我們(men) 決(jue) 定每天吃糌粑來解決(jue) 飯錢不夠的問題。沒過幾天,張書(shu) 記知道事情原委後,與(yu) 幾位工資稍高的同事商量,決(jue) 定把他們(men) 的工資補貼給我們(men) 幾個(ge) 人,讓我們(men) 一同到食堂吃飯,這讓我們(men) 特別感動。

  張書(shu) 記和我們(men) 一起在克鬆村工作了兩(liang) 個(ge) 多月的時間,沒有因為(wei) 級別高而享受特殊待遇,同樣和我們(men) 一起睡在牛棚裏。他胃不好,五分之二的胃已經被切除了,但是吃飯從(cong) 來不會(hui) 要求給自己特殊照顧。自此以後,我始終以張書(shu) 記為(wei) 榜樣,不管走到哪裏,在什麽(me) 崗位上,我都會(hui) 團結好不同民族幹部,認真做好每項工作,想群眾(zhong) 之所思所想所盼,帶領群眾(zhong) 搞建設、謀發展。

  如今,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各民族之間守望相助、團結友愛,社會(hui) 和諧穩定,用團結築牢了發展的堡壘。我相信,西藏的明天一定會(hui) 更加燦爛輝煌。

  (記者 索朗瓊珠 次仁片多 唐啟勝 楚武幹 整理)

  個(ge) 人簡介:

  登巴江村,藏族,西藏山南人,1938年出生,1955年到西南民族學院學習(xi) ,1959年3月被安排到山南分工委宣傳(chuan) 部工作。1961年擔任山南地區昌珠區(現昌珠寺一帶)區委副書(shu) 記;1964年擔任山南地區隆子縣縣長;1973年擔任山南地區社會(hui) 改革辦副主任;1984年擔任山南地區農(nong) 牧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局長。1988年退休,現居拉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