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見聞:小鄉村裏話幸福

發布時間:2021-02-04 09:55:00來源: 西藏日報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下轄3個(ge) 行政村、10個(ge) 自然村,全鄉(xiang) 共計202戶、620人,其中珞巴族60戶,主要集中在鬥玉鄉(xiang) 鬥玉村。

  走進鬥玉村的一戶人家,庭院裏花草叢(cong) 生,屋內(nei) 溫馨整潔。女主人央金正在廚房忙碌著,灶台上慢燉著的料理香氣四溢,丈夫旺堆正陪著小女兒(er) 在客廳裏玩耍,一幅溫馨的家庭場景呈現在記者眼前。

  看到記者,央金夫婦顯得格外高興(xing) ,連忙招呼著進屋、倒水,並和記者聊起了近些年來家鄉(xiang) 的變化。央金告訴記者,“自從(cong) 小康示範村正式開工以來,我們(men) 村裏的房屋、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環境美了、交通也更便利了。去年,我們(men) 還搬進了新家,新房子特別敞亮,家電等電器都齊全,收入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現在,我就隻盼望著孩子們(men) 能好好學習(xi) ,將來做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

  冬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溫暖著屋子裏的每一個(ge) 人,記者看到央金滿臉笑容,眼中帶光,生活的幸福從(cong) 眼角漫溢。

  與(yu) 央金拉完家常,記者又來到距央金家不遠的山腳下,見到一排排整齊排列著的藍色彩鋼房,不時會(hui) 有工作人員往來搬箱、整理。據介紹,這是2017年鬥玉村主任頓珠發起成立的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鬥玉村珞隅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合作社,主要提供以犀鳥茶為(wei) 主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生產(chan) 、銷售、加工、貯藏、運輸以及生產(chan) 經營、信息服務。

  “這是炒茶車間、這是包裝車間和倉(cang) 庫、這裏是產(chan) 品展示間。炒茶設備和包裝設備都是從(cong) 內(nei) 地采購的,錢是從(cong) 親(qin) 戚朋友那裏籌集來的。”在合作社,頓珠向記者一一介紹相關(guan) 的生產(chan) 設備以及生產(chan) 流程。看著工人們(men) 忙碌的身影,頓珠開心地說:“自從(cong) 合作社成立以來,村民們(men) 也多了一條實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每年可以帶動20多名群眾(zhong) 增收呢!”

  依靠著美麗(li) 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民族風情,鬥玉鄉(xiang) 還發展起了民族手工業(ye) 和旅遊業(ye) ,開起了家庭旅館、餐館……如今的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道路寬敞整潔,家家都住二層小樓,群眾(zhong) 的生活越來越美滿。

  百姓富了、村莊美了,但無論走得再遠,這裏的人們(men) 都沒有忘本。

  在鬥玉鄉(xiang) 文化室,關(guan) 於(yu) 珞巴族的民俗傳(chuan) 說、發展變遷、服飾習(xi) 俗等曆史記憶都被精心地保存了起來。為(wei) 了將民族文化傳(chuan) 承下去,鬥玉鄉(xiang) 還組織開辦了專(zhuan) 門的合作社,以傳(chuan) 承珞巴服飾等傳(chuan) 統文化。

  央金告訴記者:“這個(ge) 文化館和一些非遺傳(chuan) 承人,可以保護、傳(chuan) 承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讓我們(men) 能夠走得更遠,生活得更好。”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離開時,看著美麗(li) 安靜的村莊以及村民們(men) 堅定自信的目光,記者相信鬥玉鄉(xiang) 裏的幸福時光將會(hui) 持續下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