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盛開在蔬菜大棚裏的“民族團結之花”
位於(yu) 西藏東(dong) 部的林芝市,是一個(ge) 以藏族為(wei) 主體(ti) ,漢族、門巴族、珞巴族、回族、怒族、獨龍族、納西族等35個(ge) 民族和睦相處的多民族聚居區。近年來,林芝市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作為(wei) 基礎性事業(ye) 來抓,深入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這片美麗(li) 富饒的土地上共同繪就和諧林芝的大美畫卷。
【實踐故事】初春時節,陽光和煦,站在山坡上遠眺甲日卡村蔬菜種植基地,一座座溫室大棚如一枚枚晶瑩的寶石鑲嵌在雅魯藏布江畔。
走進大棚,便是一股熱氣,記者的眼鏡瞬間沾滿霧氣。一位中年男子摘下一個(ge) 即將上市的青椒,向幾位村民傳(chuan) 授蔬菜種植的“訣竅”。
陳千(左四)和甲日卡村村民及溫室大棚種植戶在大棚前合影(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種地就像生孩子,孩子不是越多越好,教育的質量最重要。種菜也一樣,你們(men) 過去是靠數量取勝,現在要靠技術,既要提高單產(chan) ,還要保證質量、營養(yang) 和口感,這樣才能賣出好價(jia) 錢。”說話的是陳千,蔬菜基地的技術總監。他詼諧的比喻,讓幾位阿佳(大姐)忍俊不禁。
陳千來自湖北,土家族,在西藏種菜已經20多年了。
“基地租用了甲日卡村的280畝(mu) 地,有溫室大棚95座,種植西葫蘆、大白菜、黃瓜、青椒、西紅柿等20多種蔬菜,年產(chan) 量335萬(wan) 斤,年產(chan) 值達900萬(wan) 元,主要銷往林芝、拉薩、日喀則等地。”陳千說。
陳千出生於(yu) 1971年,從(cong) 湖北一所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畢業(ye) 後,先是在當地工作,後來離職到各地創業(ye) 。2000年,他隻身來到西藏,先後在日喀則、林芝等地種菜,並成為(wei) 當地有名的科技特派員,經常外出教授技術,幫助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學習(xi) 種植大棚蔬菜。
2014年,機遇來了。林芝市實施萬(wan) 畝(mu) 蔬菜大棚建設工程,種菜經驗豐(feng) 富、熟悉當地氣候、與(yu) 各族群眾(zhong) 能打成一片的陳千牽頭成立了一個(ge) 蔬菜種植合作社和一家公司,先後建起6個(ge) 蔬菜基地,發揮了提升蔬菜產(chan) 量穩菜價(jia) 、促進當地群眾(zhong) 增收、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綜合效益。
陳千(前)和種植戶在大棚裏查看蔬菜長勢(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我們(men) 村有51戶254人,其中的40戶村民能拿到土地流轉的費用,而且農(nong) 閑時還可以到這裏打工,不僅(jin) 賺到了錢,還學到了技術。”甲日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多說,村裏每年的土地流轉費超過35萬(wan) 元,打工收入有30多萬(wan) 元。去年底,甲日卡村的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了1.9萬(wan) 元。
從(cong) 大棚裏走出來的村民提嘉告訴記者:“陳老板來洽談土地流轉建基地的時候,我們(men) 還有些擔心。現在我們(men) 都從(cong) 這裏受益,大家打心眼裏感謝他。”
提嘉說,她家流轉了6畝(mu) 地,過去種青稞、小麥、玉米,每畝(mu) 地的收入也就五六百元,“現在每畝(mu) 地的租金是1350元,我還差不多在這裏幹兩(liang) 個(ge) 月,打工收入有7000多元”。
7年來,在各個(ge) 蔬菜基地裏,許多藏族群眾(zhong) 來打零工學技術。有的基地還曾來過苗族、彝族、傣族的兄弟姐妹。各民族群眾(zhong) 在這裏合作共事,和諧相處,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民族大家庭。
“民族團結嘛,我覺得就是大家在一起交往交流,互相學習(xi) ,互相幫助,共同致富。”秉持這樣的理念,陳千把蔬菜基地建成了一個(ge) 個(ge) “民族家庭”,“沒有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幫助和包容,就不會(hui) 有我的今天。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踏實。”
在種菜的同時,陳千也收獲了美滿家庭——2006年,他和來自昌都的藏族姑娘洛鬆卓瑪喜結連理。生活中,陳千和洛鬆卓瑪互相扶持,互相理解,日子越過越好。他們(men) 在林芝市裏買(mai) 了房,大兒(er) 子洛鬆江措已經上初一了,二兒(er) 子洛桑次仁在讀一年級,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le) 融融。
陳千(右三)和甲日卡村村民商討大棚種植技術(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據介紹,自2016年以來,林芝市所有6958戶23893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先後脫貧摘帽。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鎮和農(nong) 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6676元、18966元。
【案例點評】陳千隻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菜農(nong) ,但他熱愛西藏,紮根西藏,尊重藏族群眾(zhong) ,盡己所能幫助各民族兄弟姐妹發展致富,在種菜、賣菜的同時,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為(wei) “民族團結之花”施肥澆水。
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這是全體(ti) 中華兒(er) 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雪域高原,我們(men) 就一定能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ti) ,把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變成美好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林芝波密縣通木村舉辦群眾懇談會小記:憶苦思甜 繼往開來
在舊西藏,我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但每天吃不飽飯,隻能山上挖野菜充饑。[詳細] -
讓掃盲教育成為鄉村振興的“加油站”
2020年4月,拉薩市經開區德吉康薩社區掃盲文化補習班開班,並將持續兩年;2020年4月至12月,區司法廳駐比如縣香曲鄉日新村工作隊圍繞“智誌雙扶”對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開辦掃盲班;[詳細] -
從放牧養家到開啟城市新生活——牧羊人江白多吉“變身”記
放牧為生、出行騎馬、喝河水、住土胚房、全家年收入1萬元……這是山南市措美縣穀堆鄉紮西鬆多村牧羊人江白多吉搬到山南市乃東區前的生活寫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