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聽赤列多吉細數家鄉變化:產業興 村民富 生活美

發布時間:2021-05-28 10:25:00來源: 西藏日報

  西藏拉薩市當雄縣烏(wu) 瑪塘鄉(xiang) 納龍村是純牧業(ye) 村,一直以來,村民們(men) 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隻有冬季,大家才會(hui) 在村所在地簡陋的土坯房裏定居過冬。

  出生在納龍村的赤列多吉,是自治區政協委員,“當時我是村裏第一個(ge) 被送出去上大學的牧民子女。”談起當年的經曆和今天的變化,他感慨不已,“西藏和平解放70年了,我的家鄉(xiang) 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依托資源優(you) 勢,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家鄉(xiang) 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每逢納龍村村委會(hui) 開會(hui) ,村民都開著車前來參加會(hui) 議,上百輛大小車輛把村委會(hui) 圍了個(ge) 水泄不通,這是納龍村眾(zhong) 多變化中最直觀的一個(ge) 現象。“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的家鄉(xiang) 與(yu) 全區各地同步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切,得益於(yu) 黨(dang) 對西藏工作的英明領導、得益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得益於(yu)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也與(yu) 各級組織帶領農(nong) 牧民立足當地優(you) 勢、勤勞致富密不可分。”赤列多吉委員說。

  談到納龍村日新月異的變化,還要從(cong) 當地的礦業(ye) 發展說起。納龍村有一定的石膏礦資源,西藏和平解放前,當地牧民把石膏挖來燒熟後磨成粉塗抹牆體(ti) ,群眾(zhong) 守著優(you) 勢資源過窮日子的狀況持續了很多年。1960年,拉薩水泥廠開始采挖石膏礦,由於(yu) 當時沒有公路,群眾(zhong) 用牛馱石膏運送到龍孟道班,以1斤1元錢的價(jia) 格賣給水泥廠,這是當時納龍村村民唯一的現金收入。

  後來,為(wei) 進一步拓寬村民致富渠道,也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當地環境,納龍村村委會(hui) 組建了合作社和運輸隊。村運輸隊組建初期,在當雄流傳(chuan) 著“納龍村是二手貨運車回收站”的順口溜,當時村民想要通過跑運輸增收,由於(yu) 資金短缺,隻能購買(mai) 二手車。如今,納龍村成為(wei) 了當雄縣機械車購買(mai) 量最多的村,搖身變成了大型機械車客戶答謝定點。納龍村現共有大小車輛547輛,其中大型車輛252台,家用小型車238輛,大型機械車57輛。2020年,納龍村人均純收入3萬(wan) 元以上。

  據納龍村老支書(shu) 鄧登講,他擔任村幹部30多年了,納龍村在黨(dang) 的好政策下,依托當地資源優(you) 勢,過上了小康生活。從(cong) 石膏礦的零星采挖到組建合作社、成立縣屬國有企業(ye) ,從(cong) 村民住帳篷、土坯房到樓房,再到拉薩買(mai) 房;從(cong) 騎馬出行到駕駛機動車;從(cong) 食不果腹到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上桌;從(cong) 遊牧的單一生活方式到駕駛各種機械車輛增收……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土生土長的納龍人都目不暇接。鄧登家現有兩(liang) 台嶄新的挖掘機,還有一輛大型貨運車,但他家在村裏隻能算中等收入家庭。

  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隨著納龍村群眾(zhong) 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大家的許多觀念也發生了大轉變。在上世紀中後期,納龍村民不願送小孩上學,部分村民還會(hui) 從(cong) 學校把小孩偷偷帶出來,讓他們(men) 去放牧。當時,牧民們(men) 認為(wei) 牧業(ye) 才是能讓牧民吃上飯的“穩定崗位”。後來,在參與(yu) 礦業(ye) 發展中,牧民走出去的多了,見的世麵廣了,他們(men) 切身感受到學習(xi) 文化知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國家教育優(you) 惠政策的帶動下,村民們(men) 開始積極主動送子女上學,甚至爭(zheng) 取送到教學條件更好的當雄縣、拉薩市上學。

  如今,納龍村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蔬菜水果等更加豐(feng) 富的食材被端上餐桌,逐步打破了以前以肉、酥油等高蛋白為(wei) 主的單一飲食結構;當地群眾(zhong) 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深刻的體(ti) 會(hui) ,保護環境的意識不斷增強;農(nong) 牧區新型合作醫療為(wei) 牧民治病就醫提供了方便,生病了到醫院治療的群眾(zhong) 多了,求佛算卦醫病的群眾(zhong) 少了,牧民身體(ti) 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健康牧區正在廣袤草原崛起。現在納龍村民都忙起來了,想幹事、找事幹的人多了,喝酒賭博、打架鬥毆等不良習(xi) 氣不見了,新時代新牧民們(men) 正闊步走在幸福小康的康莊大道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