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燕麥飼草產業助力農牧區脫貧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1-06-15 10:29:00來源: 西藏日報

   “我們(men) 這兒(er) 沙荒地多,以前‘大風一起不見家’,種了燕麥後,風沙少了,動物多了,村民也有了可持續收入來源。” 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鄉(xiang) 人工種草合作社理事長、拉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久列說。自2015年以來,南木林縣艾瑪鄉(xiang) 通過利用河灘,開發建設了5.8萬(wan) 畝(mu) 高標準人工飼草基地,該鄉(xiang) 治理和遏製土地沙漠化效果明顯,在增加貧困人口收入、脫貧致富上也有明顯效果。由8個(ge) 行政村1030戶參與(yu) 的人工種草合作社,入社群眾(zhong) 6500多人,貧困群眾(zhong) 人均創收1700元以上。

  2019年以來,日喀則市薩迦縣扯休鄉(xiang) 和雄瑪鄉(xiang) 高標準萬(wan) 畝(mu) 人工飼草基地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牧戶+技術指導”的運營模式,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603戶2776人增收致富,燕麥合作社與(yu) 扯休鄉(xiang) 農(nong) 機合作社互聯合作,戶均增收8063元、人均增收1751元以上。

  2019年,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吉祥普惠人工種草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實施以燕麥為(wei) 主的人工種草8000畝(mu) ,帶動12戶貧困戶年增收5000元左右。且拉孜縣明確提出要將糧食產(chan) 量在每畝(mu) 300斤以下的低產(chan) 田,爭(zheng) 取全部改種牧草。

  ……

  作為(wei) 西藏近年來大力發展的優(you) 質草業(ye) 品種,燕麥在西藏脫貧攻堅事業(ye) 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彌補西藏農(nong) 業(ye) 短板,對解決(jue) 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促進畜牧業(ye) 發展等作用巨大。

  在西藏,養(yang) 牲畜可以滿足家庭對奶、肉、毛等畜產(chan) 品的需要,牲畜的多少是家庭財富象征,且惜殺惜售觀念嚴(yan) 重,造成牲畜存欄數量增加。

  牲畜數量增加造成天然草場退化、荒漠化。草畜矛盾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客觀上要求加強人工草場的建設,挖掘潛力提高飼草供給能力,發展飼草生產(chan) 勢在必行,且迫在眉捷。飼用燕麥的引進、示範、推廣、應用並取得成功,有可能成為(wei) 西藏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長板之一。

  燕麥等優(you) 質飼草的成功引進種植,能夠通過短期高強度的飼喂實現快速育肥出欄,見效快、效益好、前景廣。

  “家裏的牲畜吃了燕麥長得快,增加了奶、酥油、奶渣、羊毛等畜產(chan) 品產(chan) 量和收入,改善了生活,節省了購草支出,減少了田間勞作,增加了收入。”赤列說。

  2015年,拉薩市林周縣飼用燕麥種植麵積還不到1萬(wan) 畝(mu) , 2020年該縣飼用燕麥種植麵積達9.5萬(wan) 畝(mu) ,使得每年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的仔畜死亡率從(cong) 15%降到目前的不到5%。使原先因飼草季節性短缺造成的牲畜冬瘦、春死現象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yu) 飼用燕麥大麵積推廣種植使飼草供給問題得到有效解決(jue) ,燕麥草的致富效果越來越顯見。林周縣在全縣大規模推廣犛牛選育技術和黃牛改良技術,實現了草畜結合。每頭選育後的犛牛可比當地犛牛增加奶52公斤、肉41公斤,毛絨量可增加1倍,農(nong) 牧民增收600多元。”林周縣代理副縣長朱彥斌說。

  燕麥另外一個(ge) 特點就是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等特點,無論在澇窪地、旱地、鹽堿、荒灘地、低產(chan) 田,還是海拔4500米的高寒退化草地,燕麥都能正常生長,並能獲得較好的鮮草產(chan) 量,能有效利用西藏邊緣耕地,實現農(nong) 牧業(ye) 可持續發展目標。

  目前,西藏大多數燕麥田都是位於(yu) 農(nong) 區低產(chan) 田、田邊地頭、房前屋後、新開荒地、河穀灘地、退化草地等區域。燕麥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必將在高原特色畜牧業(ye) 發展、生態保護、草田輪作、調整結構、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