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脫貧攻堅戰給我們帶來了幸福生活

發布時間:2021-06-21 09:15:00來源: 新利平台

  紮西崗鄉(xiang) 是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人口最多農(nong) 田最肥沃的一個(ge) 鄉(xiang) 鎮,號稱“拉孜糧庫”,也是拉孜縣脫貧攻堅戰成果最豐(feng) 碩的一個(ge) 鄉(xiang) 鎮。


圖為(wei) 脫貧攻堅之前的紮西崗鄉(xiang) 小學一角

  2000年7月的一天,我帶著青春的激情和真誠,踏入了這片恬靜的鄉(xiang) 村——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紮西崗鄉(xiang) 。

  那時,整個(ge) 鄉(xiang) 鎮人民生活條件差,農(nong) 業(ye) 基礎薄弱,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hui) 服務水平低,老百姓住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沒有電也沒有網絡。

  對於(yu) 像我這樣從(cong) 事鄉(xiang) 村教育的工作者來講,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老百姓教育意識非常薄弱,幾乎沒人願意送小孩去讀書(shu) ,輟學生大麵積的存在,使我們(men) 無法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對於(yu) 廣大老百姓來說,擺在他們(men) 麵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出行問題,整個(ge) 鄉(xiang) 鎮的交通和運輸僅(jin) 靠兩(liang) 輛卡車來完成,土路灰塵彌漫;尤其是夏天,剛下雨後土路到處都是泥濘,汽車艱難前進,旅途特別勞累,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來來回回中摸索著致富的道路,春去冬來,他們(men) 依舊尋找前進的方向。


圖為(wei) 脫貧攻堅之前的老百姓房屋和路況

  201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

  脫貧攻堅的成績是巨大的,從(cong) 紮西崗發生的巨大變化就能看出來。如今的紮西崗鄉(xiang) 公路四通八達,網絡覆蓋率百分之百,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為(wei) 人們(men) 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幾天前,年過八旬的紮西老人坐在孫子新買(mai) 的小汽車上,笑容滿麵,再談故鄉(xiang) 的發展,歌頌幸福的生活。

  街道兩(liang) 邊超市、茶館、飯館等應有盡有。超市裏人來人往,收銀台前排起長隊等待收銀員結賬。茶館裏,有吃藏麵的小孩,有喝甜茶的年輕人,還有聊天的老年人。正在數錢的卓瑪奶奶說:“我今年62歲,享受西藏農(nong) 村老人補助已經有兩(liang) 年了,這要好好感謝黨(dang) 中央。”是啊,實施脫貧攻堅戰以來,他們(men) 不愁穿、不愁吃,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醫。

  一座座現代建築取代了原始土房。馬路兩(liang) 側(ce) 藏式“豪宅”裝修精致富麗(li) 。隨意走進一家,隻見嶄新的家具在客廳裏擺放的整整齊齊,客廳中央最醒目的位置上掛起了黨(dang) 中央領袖相,上麵獻上了潔白的哈達,前麵放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仰起頭 、張開雙臂、似乎要擁抱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有的半開半合,仿佛要歌頌翻天覆地的鄉(xiang) 村變化。一眼望去,客廳的布置即大方又得體(ti) ,即美觀又舒適。


圖為(wei) 脫貧攻堅之後的紮西崗鄉(xiang) 小學一角

  清晨,春風將期望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學校廣播裏時而響起朗朗讀書(shu) 聲,時而響起優(you) 美的音樂(le) 。人們(men) 熟悉的《走進新時代》久久飄蕩在空中。嶄新的塑膠跑道上孩子們(men) 你追我趕。校園裏高樓林立,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應有盡有。得益於(yu) 黨(dang) 的好政策,學生不但不用交學費,住宿費、書(shu) 雜費等,而且還可以拿到每生每月300多元的夥(huo) 食費,因此,家長在學生身上基本不用花錢。

  是脫貧攻堅戰讓紮西崗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在這20多年裏的鄉(xiang) 村教育教學生涯中,我親(qin) 眼目睹了紮西崗鄉(xiang) 的巨大變化。我堅信不久的將來紮西崗的老百姓,跟著全國人民全麵過上小康生活,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國夢。(新利平台 通訊員/普瓊 作者係孜縣紮西崗鄉(xiang) 小學教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旺堆家的幸福生活

    2018年的9月,到西藏旅遊的我走進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布巴村,認識了這個叫旺堆的孩子。特別是青藏鐵路開通後,來西藏觀光旅遊的人更多了,旺堆一家明顯地感覺到這種變化。[詳細]
  • 西藏林芝瓊林村:邊疆美了 群眾富了

    瓊林村黨支部書記達娃告訴記者,這座小牧屋是世居於此的珞巴族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薪火相傳、守家衛國的見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