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桃花”立體景觀農業模式,你心動了沒
自治區農(nong) 科院內(nei) 試驗田裏的油菜花。
近日,記者從(cong)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國家油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拉薩綜合試驗站(簡稱拉薩綜合試驗站),在墨竹、貢嘎、紮囊、白朗、拉孜5個(ge) 示範縣建立油菜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同時,拉薩綜合試驗站以“油用+旅遊觀光”的新型農(nong) 業(ye) 模式為(wei) 核心,構建了林芝獨特的“油菜+桃花”休閑農(nong) 業(ye) 景觀。
強化技術引導產(chan) 業(ye) 發展 提高油菜單產(chan) 水平
“西藏油菜適宜推廣應用區域廣泛,各生態區和生態亞(ya) 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同,同一個(ge) 油菜品種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種植表現往往差異懸殊。”拉薩綜合試驗站站長袁玉婷說,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縣域地方經濟發展,促進油菜新品種新技術的發展, 拉薩綜合試驗站在實施油菜生產(chan) 過程中,針對區域性生態生產(chan) 條件和新品種特性,通過多部門密切協作,強化配套技術的研究、集成、示範、培訓等各項工作,有效提高了油菜單產(chan) 水平,增加糧油總量,保障食用油安全。
在西藏,油菜主要是以榨油為(wei) 主的油料作物,原來多為(wei) 品質差、產(chan) 量低的當地小油菜。通過拉薩綜合試驗站推廣示範新品種、新技術,西藏消費者經曆了食用油從(cong) “買(mai) 著吃”到“自產(chan) 自銷”再到“吃優(you) 質油”的轉變。同時,結合其他產(chan) 業(ye) 共同發展的新模式,將油菜與(yu) 生活休閑、生態保護及旅遊、文化、健康等產(chan) 業(ye) 緊密結合起來,使得油菜的油用、飼用、蜜用、花用、旅遊觀賞價(jia) 值得到充分開發,擴展了油菜的價(jia) 值,為(wei) 西藏油菜產(chan) 業(ye) 發展探索出了新方向。
袁玉婷表示,西藏林芝市平均海拔3000米,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冬油菜種植。拉薩綜合試驗站構建西藏林芝市“油菜+桃花”立體(ti) 景觀農(nong) 業(ye) 模式,以“油用+旅遊觀光”的新型農(nong) 業(ye) 模式為(wei) 核心,構建了林芝獨特的“油菜+桃花”休閑農(nong) 業(ye) 景觀,延長了林芝桃花節的觀賞時間,豐(feng) 富了旅遊產(chan) 品,增加了經濟收入,為(wei) 林芝市旅遊業(ye) 提供了一套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助力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
開展油菜種植技術培訓
“十三五”期間,拉薩綜合試驗站采用“科技+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訂單模式,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益民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有限公司菜籽油加工企業(ye) 提供“大地95”“京華165”等優(you) 質雙低油菜品種菜籽約1080噸。同時,與(yu) 其他示範縣農(nong) 技部門、產(chan) 業(ye) 企業(ye) 協作,解決(jue) 農(nong) 牧民後顧之憂,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發展油菜生產(chan) 提供了保障。
此外,拉薩綜合試驗站還在5個(ge) 示範縣建立油菜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範基地,根據區域生態特性安排適宜品種,統一供種,同時配套高產(chan) 栽培技術,開展油菜種植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農(nong) 牧民科學種田水平,為(wei) 農(nong) 牧民增產(chan) 增收和致富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和技術基礎。
據了解,五個(ge) 示範縣推廣油菜良種良法麵積累計2.2萬(wan) 餘(yu) 畝(mu) ,平均產(chan) 量為(wei) 145.94千克/畝(mu) ,累計生產(chan) 優(you) 質品種菜籽達10507.68噸。為(wei) 了繼續擴大良種覆蓋麵積,應其他非示範區農(nong) 技部門及農(nong) 戶積極要求種植良種的需求,試驗站聯合西藏聖科種業(ye) 有限公司累計從(cong) 示範縣及周邊輻射縣收購油菜良種菜籽達3000餘(yu) 噸,擴大推廣良種麵積達150萬(wan) 畝(mu) ,為(wei) 企業(ye) 增加收入達600多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農牧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
日前,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獲悉,“十四五”開局之年,西藏農牧民增收實現“高開”。[詳細] -
西藏崗巴:巧手不停歇 非遺促增收
崗巴衝斯(卡墊)製造技藝具有悠久的曆史,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