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寫在田間地頭——記拉薩市達孜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紮西頓珠
圖為(wei) 拉薩市達孜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站長紮西頓珠在田間實地查看青稞長勢情況。 記者 裴聰 格桑倫(lun) 珠 攝
進入7月,拉薩市達孜區的農(nong) 田裏,綠油油的冬小麥長勢喜人。每次來到田間地頭,捧起沉甸甸的麥穗,紮西頓珠的臉上總是堆滿了笑容,“太好了,我們(men) 的付出有了回報。”
今年31歲的紮西頓珠畢業(ye) 於(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工作後,他成為(wei) 了達孜區塔傑鄉(xiang) 的一名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2017年至今擔任達孜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站長。
頭戴一頂草帽,腳上的鞋子總是沾滿泥土,紮西頓珠頻繁在田地裏、村民家、辦公室之間奔波,向當地村民討經驗,向數據分析要結果,推廣先進技術,推動當地農(nong) 業(ye) 綠色高效發展。為(wei) 響應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的號召,2020年紮西頓珠來到塔傑鄉(xiang) 開展“藏青2000”和“喜馬拉22”“冬青18”等高產(chan) 高效栽培技術培訓、青稞種植全程機械化及示範等工作。
在實地培訓和示範之前,紮西頓珠和同伴們(men) 總會(hui) 先實地考察氣候環境並向當地農(nong) 牧民了解栽培耕作習(xi) 慣,與(yu) 相關(guan) 人員溝通,虛心向經驗豐(feng) 富的當地農(nong) 牧民請教相關(guan) 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驗和技術,在播期、播量、耕作方式、施肥水平以及田間管理等方麵進行討論、總結與(yu) 再創新,形成一套當地農(nong) 牧民容易接受的青稞新品種栽培耕作方式,既保證栽培技術的科學性,又使其保留自身栽培耕作習(xi) 慣,使示範推廣切實可行,培訓的效果也更加明顯,提高了青稞新品種的增產(chan) 潛力和後續的經濟及社會(hui) 效益。
為(wei) 了提高村民的種植技術,紮西頓珠和同伴們(men) 組織全村每家每戶進行田間實地除草培訓,把生產(chan) 技術落實到戶,幫助他們(men) 了解農(nong) 作物生長特點特性,帶領他們(men) 進行田間去雜,進行有效的田間管理措施。在收割期間,聯係農(nong) 機公司示範推廣了大型聯合收割機,並免費幫助老百姓收割農(nong) 田,收割麵積達到2000餘(yu) 畝(mu) ,提高了收割效率,節省約200人勞力。
據了解,截至2020年底,達孜區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nong) 作物機械化作業(ye) 率達到90%以上,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為(wei) 達孜區農(nong) 牧業(ye) 農(nong) 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特色產業:鼓起群眾“錢袋子”
近年來,拉薩市尼木縣在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依托該縣境內資源優勢,因地製宜。[詳細] -
昌都:發展高原特色產品 打造靚麗藏東名片
藏豬隻是昌都市農牧業特色產業的一部分,犛牛、阿旺綿羊、藏雞、芫根、葡萄等也逐漸成為昌都響亮的名片。[詳細] -
美美的日子 滿滿的幸福——新西藏70周年係列述評之脫貧攻堅篇
截至2019年底,全區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曆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目前已脫貧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脫貧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