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上月底開通運營。時隔不到一個(ge) 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期間來到林芝火車站了解相關(guan) 情況,並坐上專(zhuan) 列實地察看拉林鐵路沿線建設情況。一段高原天路,為(wei) 什麽(me) 吸引了總書(shu) 記的目光?
百年期盼 一朝圓夢
拉林鐵路西起拉薩市,東(dong) 至林芝市區,全長435.48公裏,設計時速160公裏,拉薩到林芝最快3小時29分可達。拉林鐵路是在建的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川藏鐵路,是中華民族跨越世紀的夢想。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就在《實業(ye) 計劃》中提出了相關(guan) 設想。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的路網建設逐漸展開,但受限於(yu) 國力和技術難題,川藏鐵路遲遲沒有動工修建。在我國的鐵路網中,藏東(dong) 南地區始終是一片空白。
綠色塗裝的複興(xing) 號動車組行駛在青藏高原。(圖/總台記者康曉宇拍攝)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研究建設川藏鐵路。2018年12月,川藏鐵路東(dong) 段的成都至雅安段首先開通運營。今年6月25日,曆時6年建設,西段的拉林鐵路開通運營,結束了藏東(dong) 南地區不通火車的曆史,複興(xing) 號動車首次開上了雪域高原。川藏鐵路建設的最後一段,也就是四川雅安至西藏林芝段,也已經開工建設。川藏鐵路全線建成後,將成為(wei) 繼青藏鐵路之後的第二條進藏“天路”。
去年11月,在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把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曆史任務完成好。
世界屋脊 書(shu) 寫(xie) 奇跡
作為(wei) 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攻克了許多世界性罕見難題,創造了一係列高原鐵路建設奇跡。
拉林鐵路穿行於(yu) 青藏高原岡(gang) 底斯山與(yu) 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東(dong) 南穀地,90%以上的線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相對高差達2500米,地形地質條件極其複雜。整個(ge) 川藏鐵路線路“八起八伏”,累計爬升高度超過14000米,建設難度堪稱世界之最,工程建設工期也將超過10年。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國在“世界屋脊”上建設起交通網絡。和平解放前,西藏的運輸基本靠人背畜馱,沒有現代意義(yi) 上的公路。“亂(luan) 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曾是西藏交通狀況的真實寫(xie) 照。截至2020年底,西藏自治區公路通車總裏程已經突破11萬(wan) 公裏,鐵路運營裏程超950公裏,開通航線130條。四通八達的現代交通網絡,讓雪域“天塹”變通途。
縱橫天路 延伸幸福
公路、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的相繼建成,鋪就了西藏人民的小康路、幸福路。這背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也承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隨後的3年多時間裏,10多萬(wan) 軍(jun) 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奮勇拚搏,建成總長4360公裏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曆史,鑄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liang) 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青藏鐵路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又一個(ge) 壯舉(ju) 。麵對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的工程難題,從(cong) 中央到地方上百個(ge) 單位、十幾萬(wan) 建設大軍(jun) 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讓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成為(wei) 現實。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曆史紀錄。
複興(xing) 號動車組上的乘客(總台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一個(ge) 個(ge) 超級工程,就像一座座無字豐(feng) 碑,記錄著民族團結與(yu) 民族複興(xing) 曆程,在雪域高原鐫刻下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
規劃建設川藏鐵路是促進西藏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一項重大舉(ju) 措。去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圍繞川藏鐵路建設等項目,推動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更多團結線、幸福路。這次在西藏考察期間,總書(shu) 記強調,要統籌謀劃好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充分論證、科學規劃,更好服務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zhong) 高品質生活。
高原天路,將續寫(xie) 新的傳(chuan) 奇。
監製丨申勇 趙雪花 龔雪輝
主筆丨劉會(hui) 民
播講丨姚科
音頻製作丨李曉東(dong)
視覺丨陳括 張晶
編輯丨杜弘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