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發布時間:2021-09-14 10:39:00來源: 西藏日報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騎兵師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hui) 原址。西藏日報記者 洛桑旦增 攝

  正值盛夏,新藏公路上第一個(ge) 山口庫地達阪附近的群山,一半青翠一半灰褐,再往西藏方向極目遠眺,一排海拔5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山默然矗立,仿似高牆擋住了記者前進的方向,不禁讓人心生畏懼——這就是進入西藏必須要穿越的昆侖(lun) 天塹。

  不知道70年前,進藏先遣連的英雄們(men) 在進軍(jun) 阿裏的途中,見到相似的場景時,心中作何感想?

  即使是在70年後的今天,坐著越野車沿著柏油路行走新藏公路,依然需要花費20多個(ge) 小時、曆時兩(liang) 天,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難以想象那時的他們(men) ,是如何用雙腳蹚過這萬(wan) 仞雪山的。

  可他們(men) 確實做到了——在這段舉(ju) 世公認的“天路”之上,譜寫(xie) 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讚歌,將鮮豔的五星紅旗成功插上了阿裏高原,才有了今天從(cong) 於(yu) 田縣普魯村到噶爾縣獅泉河鎮滄海變桑田般的人間巨變。

  普魯村:先遣起點氣象新

  1950年8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於(yu) 田縣阿羌鄉(xiang) 普魯村,東(dong) 風勁吹、紅旗獵獵、鑼鼓鏗鏘、戰馬嘶鳴……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hui) ,在這裏隆重舉(ju) 行。

  就此,普魯村進入曆史視野,與(yu) 英雄先遣連一起,不斷被人提起,不斷被人傳(chuan) 頌。

  普魯村距離於(yu) 田縣城110公裏,是全縣離縣城最遠的行政村。村子坐落在克裏雅河衝(chong) 出深穀後形成的山穀回水區域中。從(cong) 村頭眺望昆侖(lun) 山脈,高山聳立,深澗悠遠。

  筆直幹淨的村道兩(liang) 旁,高聳的楊樹,指引著記者來到村中央的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hui) 原址所在地。

  就在村道旁,4米見長、2米多高的紅色紀念壁上,“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騎兵師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hui) 原址”金色大字映入眼簾。牆壁東(dong) 側(ce) 廊柱間,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英雄先遣連進藏簡介”、“獨立騎兵師先遣連進藏路線示意圖”和8張先遣連進藏途中珍貴照片組成的展示牌。

  哈力穆拉提·賽地是普魯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shu) 記,他說:“普魯村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hui) 原址紀念場所,是於(yu) 田縣兩(liang) 個(ge) 主要的紅色景點之一,每年清明、“七一”等重要時間節點,縣裏都會(hui) 組織祭奠、宣誓等活動。”

  毛驢曾經是普魯村重要的交通工具。據資料記載,當年為(wei) 了支援先遣連解放阿裏,部隊和於(yu) 田縣組織了900多名民工、4500多頭毛驢成立9個(ge) 運輸大隊,為(wei) 先遣連馱運糧食、馬料和其他物資。

  如今,整潔幹淨的村道上,卻看不到一頭毛驢的身影。

  “以前村裏最多時有超過500頭毛驢,就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men) 騎著毛驢去於(yu) 田縣城都要走整整兩(liang) 天。”今年65歲的普魯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西日普·伊布地說。這位慈眉善目的維吾爾族大叔自2015年退休後,生活在普魯村。“現在養(yang) 毛驢的人已經很少了,村裏有30多戶家庭買(mai) 了汽車。”

  西日普·伊布地家裏買(mai) 了車,由兒(er) 子開著跑運輸,他自己領著每月7000多元的退休工資,衣食無憂,閑時就打理一下家裏的10畝(mu) 地。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我們(men) 新疆和西藏人民都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衷心希望祖國永遠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老人開心地說道。

  三十裏營房:古道已是繁華景

  從(cong) 西藏獅泉河鎮到新疆葉城的漫漫1100公裏長路,途中在有賓館和熱水的三十裏營房休整一晚,是一個(ge) 明智的選擇。

  這個(ge) 極具部隊特色名字的小鎮,其實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賽圖拉鎮政府的駐地,也是賽圖拉哨所遺址所在地和桑株古道的重要一環。

  “賽圖拉哨所是左宗棠1878年收複新疆之後,為(wei) 了加強和鞏固邊防布置的軍(jun) 事防線。”賽圖拉鎮武裝部部長劉翔說。

  在劉翔的帶領下,記者一行走進了賽圖拉哨所遺址。這個(ge) 四合院式的建築,有足球場一般大小,院牆幾乎完整保存,營房卻已坍塌,地上殘留著許多馬頭樁。整個(ge) 營房所在地平坦開闊,東(dong) 南角上有個(ge) 不大卻堅挺的小山包,頂上建有一座六角柱形的哨樓,把周遭的地形路線,盡收眼底。

  “從(cong) 哨所到現在鎮政府所在地剛好有15公裏,也就是30裏。1950年之後,在那裏建立了新的駐地,名字就叫三十裏營房。”劉翔向我們(men) 解釋了地名的由來。

  桑株古道則是新疆進藏的重要古道之一,曾在抗日戰爭(zheng) 期間,作為(wei) 物資通道,發揮了特殊的重要作用,被譽為(wei) “英雄之路”。

  作為(wei) 古道重要驛站的賽圖拉,已成為(wei) 一座日漸繁華的小鎮,被譽為(wei) “喀喇昆侖(lun) 第一鎮”。

  全鎮79戶牧民安居房,統一的紅頂白牆,整整齊齊排列在公路兩(liang) 邊最好的地段,有兩(liang) 戶辦起了家庭客棧。其中一戶主人的女兒(er) 麥迪娜,還是全鎮唯一的幼兒(er) 園老師。

  今年22歲的麥迪娜開朗活潑,熱情好客。2018年從(cong) 合肥幼兒(er) 師範專(zhuan) 科學校畢業(ye) ,2019年賽圖拉鎮幼兒(er) 園建成,作為(wei) 定點培養(yang) 的幼教老師,麥迪娜2019年回到家鄉(xiang) 任教。

  她特意帶記者參觀了幼兒(er) 園。園區就在鎮政府大院內(nei) ,規模不小,設施齊全。教室裏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各種教具,樓道和牆麵也布置得活潑可愛。麥迪娜努力工作的成果,一目了然。

  “隻有我和兩(liang) 個(ge) 保育員,一切從(cong) 零開始,工作很多、困難不少,但我想堅持下去,用自己的努力,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美好。”麥迪娜說道。講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她,是新一代賽圖拉人的代表。

  如今的賽圖拉共有商戶50多家,其中餐飲住宿一體(ti) 化經營的達35家。

  今年42歲的王磊,是甘肅酒泉人。2013年6月,他與(yu) 朋友自駕途經賽圖拉鎮,覺得這裏地段好、人流多,便和兩(liang) 個(ge) 朋友合夥(huo) 開了第一家順達賓館。

  “當時隻有16間客房,沒有暖氣,那時條件很艱苦,經常停電,不得不自己發電,有時候發電機壞了還得連夜趕修。”王磊說。

  看好賽圖拉發展前景的王磊,在2018年又開了一家新店。“新的賓館有54間客房、130多張床位,幾乎天天爆滿,年收入100萬(wan) 元左右,我們(men) 還帶動了6名當地柯爾克孜族青年就業(ye) 。”王磊的話裏自信滿滿。

  清晨起來,隻見賽圖拉周邊山上,銀裝素裹。

  雪後空氣清新凜冽,高原的風呼啦啦吹來,記者卻並不覺得有多寒冷,反而渾身充滿了力量。就像這座日漸興(xing) 盛的小鎮,已經在這裏紮下了根,正在闊步前行。

  獅泉河鎮:高原新城迎盛世

  70年前,當先遣連解放阿裏時,首府噶大克僅(jin) 是一個(ge) 百十來戶人家、幾間土木房子的小村莊;70年後,隨著多項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和美化綠化工程的完工,首府獅泉河鎮正以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靚麗(li) 容顏,喜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近年來,通過實施城區風貌提升改造工程,全城373棟建築按照“白牆紅簷黑窗框、彩繪楣頭柵格窗、鋼化玻璃鈦金門、鐵框鋁板亮店招”的立麵格調進行了改造,在街頭安裝若幹公共座椅、果皮箱、路燈花架、公交站台等,市政公共設施進一步完善,並對象雄文化廣場周邊樓體(ti) 和路段進行了燈光亮化照明,使城市夜晚散發出星空般璀璨迷人的光彩。

  象雄文化廣場,獅泉河鎮的“城市之心”。這個(ge) 麵積達6.4萬(wan) 平方米的廣場,在經過大規模改造升級後,鮮花競相綻放、綠樹搖曳多姿。同期建設的四區健身公園和馬泉路街頭公園,為(wei) 市民休閑娛樂(le) 、觀景漫步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每到夏季日落時分,都會(hui) 有無數群眾(zhong) 圍聚在廣場和公園裏跳起歡快的鍋莊,唱起嘹亮的歌兒(er) 。

  一河穿城過,兩(liang) 岸燈火明。2017年,獅泉河“一河兩(liang) 岸”風貌提升工程順利竣工,該工程中心軸線總長3.8公裏,在獅泉河城區段建設獅泉柳影、生靈樂(le) 土等8個(ge) 景觀,設置親(qin) 水平台、廊架花架和藏式擋牆,安裝庭院路燈501套,鋪裝堤頂硬質花崗岩3.4萬(wan) 平方米,綠化河堤兩(liang) 岸麵積3萬(wan) 平方米,極大增強了獅泉河兩(liang) 岸的文化、休閑、生態、娛樂(le) 和旅遊功能。

  地處獅泉河鎮東(dong) 郊的康樂(le) 新居,是阿裏地區搬遷規模最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最全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目前已搬入噶爾等5個(ge) 縣的714戶2952名群眾(zhong) 。該項目不僅(jin) 為(wei) 群眾(zhong) 統一規劃建設了獨棟獨院的新房,還配套了水、電、路、訊、網、暖等基礎設施和服務中心、警務室、幼兒(er) 園、村居組織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

  今年55歲的索南益西,2017年搬來康樂(le) 新居,被推薦為(wei) 合作社超市的經理,一口氣幹了兩(liang) 年,攢下了積蓄。2020年,他在康樂(le) 新居中心商業(ye) 廣場租下商鋪,開起了茶館,這下子年收入迅速增長到7萬(wan) 元,不僅(jin) 自己成功脫貧奔小康,還聘用了2名群眾(zhong) 在茶館當服務員。

  “我的茶館味道不錯、服務貼心,價(jia) 格也很公道,所以老百姓都喜歡過來喝茶吃麵。”說起成功經驗時,索南益西說道,“我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在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幫扶下實現的,希望今後能幫助更多的群眾(zhong) 一起致富。”

  和平解放70年來,滄海桑田變了人間。倘若長眠在獅泉河烈士陵園裏的先遣連戰士們(men) ,能夠看見山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定當欣慰——這盛世,如您所願。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