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林芝市京都村:僜人的幸福家園

發布時間:2021-09-26 10:00:00來源: 西藏日報

  2021年6月初的一天,在細雨柔風中,西藏日報社“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訪組一行,驅車從(cong) 察隅縣城南下,趕往下察隅鎮采訪京都村的僜巴村落。

  六月的下察隅鎮芭蕉飄香、綠樹成蔭、鮮花吐芳,察隅河順著峽穀潺潺流淌,兩(liang) 岸崇山峻嶺蒼翠如黛,葳蕤的森林霧氣繚繞……走在下察隅鎮的土地上,透過一張張笑臉、一件件服飾、一句句話語,我們(men) 追尋著曆史的脈絡,感受著僜巴村落的發展變化。

  深厚的情誼

  察隅,在藏語中稱“雜隅”,“雜”有陶器、石崖、亂(luan) 石等含義(yi) ,“隅”即地區。如今的察隅人對此有了另一種解釋:適宜人居住的地方。僜人,俗稱“僜巴”“僜巴人”。他們(men) 就生活在這片勝似桃源的地方。據介紹,僜人原來的意思是窮苦之人,如今的僜人早已經擺脫貧窮、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昔日的窮鄉(xiang) 僻壤,如今的幸福家園,緣起於(yu) 西藏和平解放。翻閱曆史資料,我們(men) 發現,早在70年前,解放軍(jun) 和僜巴之間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

  1951年,十四軍(jun) 42師126團部隊由雲(yun) 南進駐察隅後,團長高建興(xing) 派出一個(ge) 工作組,長期在沙馬、巴安通、洞通一帶的僜巴村落開展工作。1952年初,工作組組長吳賢奎帶領隊員來到深山野林,動員僜巴下山居住。語言不通無法展開工作,吳賢奎為(wei) 學好僜人語言,便住進僜巴人家,與(yu) 僜巴一起生活、勞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的刻苦學習(xi) ,他就能與(yu) 僜巴流利交流了。隨後在工作組的動員和幫助下,僜巴逐漸從(cong) 森林往山坡遷移,在巴安通等地的山坡上修了房子,開墾了耕地,建起僜巴新村。與(yu) 此同時,解放軍(jun) 在僜巴村莊和藏族村莊中,宣傳(chuan) 共產(chan) 黨(dang) 各民族平等團結的政策,要求當地群眾(zhong) 不要欺負僜巴,不要搶僜巴地裏的農(nong) 作物,取消不準僜巴過溜索等舊規。成立桑昂曲宗解放委員會(hui) 時,僜巴中的積極分子木覺被選為(wei) 民宗委員;察隅小學成立時,4名僜巴小朋友入學讀書(shu) ;後來,政府部門還舉(ju) 辦了僜巴青年訓練班,培養(yang) 僜巴幹部。

  1953年,察隅部隊和桑昂曲宗解放委員會(hui) 上報上級審批,經國務院研究決(jue) 定正式改稱僜巴為(wei) “僜人”。

  曆史的變遷

  京都村位於(yu) 察隅縣西南部,下察隅鎮東(dong) 南方向,距鎮政府駐地10公裏,距縣城60公裏,海拔1700多米,京都村是2001年沙瓊村扶貧搬遷後形成的,為(wei) 僜巴聚居村。全村現有農(nong) 牧民26戶、一個(ge) 自然組共計111人。

  我們(men) 到京都村時,淅淅瀝瀝的小雨濕潤著這個(ge) 恬然安靜的小山村。一幢幢嶄新的村舍錯落有致地建於(yu) 半山上,藍瓦黃牆,依然保留了僜巴的傳(chuan) 統特色,村中心有一條迎坡而上的寬敞水泥大道,整潔幹淨,兩(liang) 旁建有排水渠,渠邊樹木蔥蘢,鳥鳴陣陣;每一家、每一戶都有一個(ge) 院落,院內(nei) 鮮花綻放,還有各種果樹、蔬菜,一派祥和寧靜……

  當得知我們(men) 是來了解解放軍(jun) 進藏的情況時,“90後”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廖澤路引導我們(men) 來到京都村村委會(hui) 文化室,指著一張張珍貴的曆史照片,為(wei) 我們(men) 講述僜巴新舊生活的變遷。

  作為(wei) 京都村的“新書(shu) 記”,廖澤路告訴我們(men) ,經常聽村裏的老人說,西藏和平解放後到上世紀70、80年代,僜巴村落的交通極為(wei) 不便,沒有像樣的道路,房屋主要用木板搭建而成,當地群眾(zhong) 辛苦一年也隻能勉強混個(ge) 溫飽。

  “老人們(men) 說,改革開放後,有的村民捕魚、打獵,有的走出大山去城裏打工,在那個(ge) 年代,我們(men) 村裏的能人阿魯鬆家年收入就有幾萬(wan) 元!”廖澤路介紹說。

  談起京都村的新氣象,廖澤路告訴我們(men) ,以往村民都是靠天吃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黨(dang) 的好政策扶持下,勤勞的僜巴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吃上了“旅遊飯”,同時通過開展種植養(yang) 殖、組織勞務輸出等增加現金收入。2019年,京都村人均現金收入1.75萬(wan) 元,人均純收入2.14萬(wan) 元。昔日貧困落後的僜巴村落實現了華麗(li) 蛻變,一個(ge) 個(ge) 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群眾(zhong) 的臉上。

  阿胖的“致富豬”

  每天早上七點,僜巴阿胖都要準時前往他那坐落在進村盤山路旁的僜香豬養(yang) 豬場查看。

  阿胖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近年來,采用“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阿胖雇傭(yong) 貧困群眾(zhong) 務工,傳(chuan) 授養(yang) 豬技術,貧困群眾(zhong) 按股分紅。據統計,阿胖的養(yang) 豬場不但帶動了京都村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每年還會(hui) 補貼村集體(ti) 3000元。

  指著眼前的養(yang) 豬場,阿胖說:“受市場影響,我經營養(yang) 豬場的壓力也比較大,但能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致富,再苦再累我也要幹下去。”

  合作社起步階段,阿胖把10頭藏香豬放進山林,吸引野豬前來交配、繁殖,後期還要不斷投放豬苗進山。“我們(men) 每天隻給豬喂一頓苞穀麵,豬吃完食就跑到山裏。這樣既確保豬不會(hui) 走失,同時又能保證豬肉的品質。”阿胖說。

  每年秋天,阿胖都要到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村民家中收購苞穀,確保大家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養(yang) 豬場光收購苞穀就花了7萬(wan) 多元。此外,村裏還有20多人在養(yang) 豬場工作,主要負責清理豬圈、鋤草、拌豬飼料、喂豬等,每人每天不僅(jin) 有160元務工收入,養(yang) 豬場還提供一日三餐。一些長期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能掙2萬(wan) 多元,打短工一年也有4000多元收入。

  阿胖說,今年,察隅縣產(chan) 業(ye) 辦向養(yang) 豬場注入50萬(wan) 元扶持資金,用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他打算將養(yang) 豬場的規模擴大至1000頭,同時注冊(ce) “僜香豬”商標,開辦“僜香豬”熟肉加工作坊,生產(chan) 臘肉、香腸等藏香豬肉產(chan) 品,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以前我們(men) 僜巴在山上過著原始人一樣的生活,是黨(dang) 和政府幫我們(men) 搬遷到山下,分給了我們(men) 土地、房子,還讓我們(men) 的孩子上了學,我們(men) 也享受到了各種惠民政策,過上了好日子,這一切都要感謝黨(dang) 和政府。”阿胖激動地說。

  采訪結束,從(cong) 山上到山下,從(cong) 落後到文明,從(cong) 貧窮到富裕,這一天,我們(men) 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在各級人民政府的關(guan) 懷下,僜巴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現在的僜巴正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讓日子越過越好。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