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考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重中之重,深入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將“四個(ge) 賦予、一個(ge) 有利於(yu) ”貫穿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過程,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實現農(nong) 牧業(ye) 高質高效、農(nong) 牧區宜居宜業(ye) 、農(nong) 牧民富裕富足,為(wei) 全麵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奠定堅實基礎。
一、優(you) 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格局
優(you) 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格局需要對城鄉(xiang) 發展空間、跨區域發展空間進行統籌,依托區域優(you) 勢資源構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共同體(ti) ,推進基礎設施資源、公共服務資源以及生態保護資源的優(you) 化配置,通過推動多個(ge) 村莊產(chan) 業(ye) 結構實現協同轉型升級,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聚集發展奠定基礎,促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一是優(you) 化區域發展格局。以拉薩為(wei) 中心打造三小時經濟圈,發揮綜合立體(ti) 交通互聯互通優(you) 勢,促進拉薩山南經濟一體(ti) 化,發揮日喀則麵向南亞(ya) 開放前沿地區優(you) 勢,將林芝建成生態旅遊、休閑度假和養(yang) 生基地,提升那曲在藏北地區重要節點作用,加快建設邊境沿線發展帶,打造守邊固邊富邊強邊重要支撐,促進設施聯通、產(chan) 業(ye) 協同、要素流動。二是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引導產(chan) 業(ye) 向優(you) 勢區域集中,將全區劃分為(wei) 河穀農(nong) 業(ye) 發展區、高寒牧業(ye) 發展區、富林產(chan) 業(ye) 開發區,重點發展以青稞、犛牛、藏豬、藏羊、奶業(ye) 、蔬菜、藏雞、茶葉、葡萄、藏藥材等為(wei) 主10大產(chan) 業(ye) 和兼顧油菜、林果、飼草等N個(ge) 點狀的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打造藏東(dong) 南休閑農(nong) 業(ye) 旅遊帶、藏中農(nong) 耕文化體(ti) 驗帶、藏西北遊牧文化體(ti) 驗帶、邊境固邊富民產(chan) 業(ye) 帶,推動形成主體(ti) 功能明顯、區域協調、優(you) 勢互補、利益相連的“三區四帶”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新格局。三是優(you) 化鄉(xiang) 村空間布局。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河穀農(nong) 區、高寒牧區、城郊融合、搬遷撤並、守土固邊、特色旅遊等類型,分類實施村莊規劃建設,推進鄉(xiang) 村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hui) 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空間布局。
二、培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動能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點。以農(nong) 牧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引導鄉(xiang) 村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傳(chuan) 承,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現代農(nong) 牧業(ye) 進行培育,構建起層次豐(feng) 富、結構合理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一是建設高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加大農(nong) 業(ye) 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工程,高標準建設一批青稞、犛牛、藏豬、藏羊等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加大飼草料保障力度,穩定青稞播種麵積,提高農(nong) 畜產(chan) 品供給保障能力。二是深化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之間的融合發展。立足區位條件和產(chan) 業(ye) 基礎,重點發展高原生物、特色旅遊文化、綠色加工、現代服務、邊貿物流等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挖掘和釋放農(nong) 業(ye) 的多種功能、鄉(xiang) 村的多元價(jia) 值,通過城鄉(xiang) 物流配送網絡一體(ti) 化,實現商貿流通體(ti) 係向偏遠鄉(xiang) 村延伸,促進鄉(xia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形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進而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奠定基礎。三是提高農(nong) 牧業(ye) 質量效益和競爭(zheng) 力。發展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和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建立農(nong) 畜產(chan) 品產(chan) 地合格證和可追溯製度,健全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檢測體(ti) 係,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監測覆蓋率,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依托高原悠久農(nong) 耕牧業(ye) 文化傳(chuan) 承講好品牌故事,融入“地球第三極”區域公共品牌並發揮高原特色農(nong) 業(ye) 的效應,提升農(nong) 牧業(ye) 價(jia) 值創造和市場競爭(zheng) 能力。
三、實施高原鄉(xiang) 村建設行動
生態宜居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堅持農(nong) 牧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主體(ti) 地位,著力提升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統籌推進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一體(ti) 建設,建設環境整潔優(you) 美、生態良好宜居的美麗(li) 鄉(xiang) 村。一是改善鄉(xiang) 村公共基礎設施條件。不斷補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結合農(nong) 牧區飲用水需求,通過規模化集中式供水、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方式,改善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用水條件和質量,提高農(nong) 村供水保障水平;通過農(nong) 村電網改造升級,全麵鞏固提升農(nong) 村電力保障水平;全麵推進“四好農(nong) 村路”建設,重點對搬遷村、邊境小康村等農(nong) 村通硬化路建設,實現具備條件的建製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加快農(nong) 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麵,逐步消除農(nong) 牧區移動通信信號盲區,建設一批服務“三農(nong) ”和農(nong) 村電商的快遞末端網點,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的深度融合。二是提高鄉(xiang) 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xiang) 鎮建成服務農(nong) 牧民的區域中心,對守邊村養(yang) 老、教育、醫療、社會(hui) 救助等製定特殊優(you) 惠政策。開展農(nong) 村基本公共服務達標工程,建立農(nong) 村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清單,通過配置達標、人員交流、待遇傾(qing) 斜等途徑提升農(nong) 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三是持續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分類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根據不同鄉(xiang) 村所具有的原始風貌以及特色,差異化開展村莊規劃與(yu) 農(nong) 房設計工作。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提高戶用廁所普及率,統籌安排農(nong) 牧區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生活汙水治理、道路硬化和村莊綠化亮化等項目建設,因地製宜開展鄉(xiang) 村“四旁”植樹行動,鞏固和提升消除“無樹村、無樹戶”成果。
四、推進鄉(xiang) 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xiang) 風文明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保障。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管肚子”更要“管腦子”,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一是深化鄉(xiang) 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持續深化“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活動,強化農(nong) 牧民的社會(hui) 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ti) 意識、主人翁意識,營造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hui) 風尚。二是健全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引導公共文化資源重點向鄉(xiang) 村傾(qing) 斜、優(you) 秀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充分利用農(nong) 閑時機和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有計劃地組織非遺項目展示、傳(chuan) 統民俗展演,深入挖掘農(nong) 耕及遊牧文化蘊含的優(you) 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zhong) 、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扶持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實施“美麗(li) 西藏、可愛家鄉(xiang) ”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鄉(xiang) 村供給工程,積極挖掘鄉(xiang) 土文化,鼓勵組建各式各樣的鄉(xiang) 風民俗展示隊,整合鄉(xiang) 村文化資源,宣傳(chuan) 黨(dang) 的好政策、群眾(zhong) 的新生活,理性對待宗教,過好今生幸福生活。
五、提升鄉(xiang) 村社會(hui) 治理能力
治理有效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現代鄉(xiang) 村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確保鄉(xiang) 村社會(hui) 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和長治久安。一是加強農(nong) 牧區基層組織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農(nong) 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強化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dang) 組織,選優(you) 配強村(社區)“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充分發揮村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和科技特派員等力量的作用,把基層組織建成堅強戰鬥堡壘。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wei) 著眼點和著力點,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吸引區外的種植養(yang) 殖大戶和企業(ye) 到鄉(xiang) 村特別是邊境地區創業(ye) 興(xing) 業(ye) ,鼓勵農(nong) 牧民到區外接受技能培訓和就業(ye)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保持農(nong) 牧區持續和諧穩定。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和社會(hui) 化服務,暢通和規範農(nong) 牧民訴求表達渠道;以平安鄉(xiang) 村建設進一步完善治安防控體(ti) 係,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嚴(yan) 厲打擊非法侵占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惠農(nong) 政策資金和侵犯婦女兒(er) 童人身權利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維護社會(hui) 持續和諧穩定。
六、提升農(nong) 村居民收入水平
持續穩定增收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也是有利於(yu) 提升農(nong) 村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動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嚴(yan) 格落實過渡期內(nei) “四個(ge) 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持續跟蹤收入變化和鞏固情況,確保易返貧致貧人口動態清零。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提升搬遷安置點服務管理水平。二是保障農(nong) 村居民穩定增收。不斷豐(feng) 富和拓展農(nong) 牧民增收空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保持農(nong) 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yu) 城鎮居民。充分挖掘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潛力和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前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的有機銜接;鼓勵在鄉(xiang) 村興(xing) 辦環境友好型企業(ye) ,實現鄉(xiang) 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ye) 崗位,建立勞務輸出精準對接機製,提供工資性收入;落實好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穩定提高轉移性收入,盤活鄉(xiang) 村資源資產(chan) 資金,增加資產(chan) 性收入。三是加大培訓轉移就業(ye) 力度。推行農(nong) 牧民技能“三單式”(訂單、菜單、工單)培訓和“以工代訓”,提升就業(ye) 能力與(yu) 創業(ye) 能力,確保農(nong) 牧民綜合素質滿足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健全公共就業(ye) 服務體(ti) 係,促進農(nong) 牧民多渠道轉移就業(ye) ,提高就業(ye) 質量,有效提升收入水平。
本文為(wei) 西藏自治區人才資源開發專(zhuan) 項資金項目《西藏農(nong) 牧金融的研究闡釋與(yu) 人才培養(yang) 》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市醫保局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
近日,拉薩市依托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實現了參保人員在區內、區外聯網定點醫藥機構就醫費用直接結算(含住院醫療費用、門診醫療費用和定點零售藥店購藥費用)。[詳細] -
西藏昌都江達縣黨建“三治”促鄉村振興把自治法治德治融入鄉村治理
近年來,江達縣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建為引領,在全縣農牧區中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係,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