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有新歌——記林芝朗縣拉多鄉犛牛養殖業的新發展
十一月的朗縣拉多鄉(xiang) ,行走山間需要裹上厚厚的棉衣。天微微亮,林芝朗縣拉多鄉(xiang) 紮村犛牛育肥基地的農(nong) 牧民卻身著單衣忙碌著準備飼草,他們(men) 說日子越過越紅火,幹活有勁,一點也不覺得冷。
朗縣拉多鄉(xiang) 地處高山峽穀,土地資源匱乏,旁人看來本不適合集中養(yang) 殖,而如今卻已在半山腰上建成了22畝(mu) 的犛牛育肥基地,不到一年,營業(ye) 額近300萬(wan) 元,戶均分紅2000元。“牛在草地上真迷人,乳白色的奶汁也是那麽(me) 的好……這麽(me) 好的政策,黨(dang) 的恩情永遠忘不了。”基地農(nong) 牧民改編的悠悠牧歌,唱出了犛牛養(yang) 殖業(ye) 的新發展。
黨(dang) 支部有擔當、善作為(wei)
早在2019年,拉多鄉(xiang) 紮村黨(dang) 支部就計劃著打造短期性的犛牛育肥基地。但當時大多數村民持觀望態度,猶豫要不要入股。
“沒有牛,那不行,我先把自家的犛牛納入基地。”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拉巴次仁在支委會(hui) 會(hui) 議上異常堅定地表示。半年時間裏,支委會(hui) 其他成員以及村裏的黨(dang) 員也相繼掏出家底,到了2020年底,紮村犛牛育肥基地正式成立。黨(dang) 支部一班人跑市場洽談合作,投工投勞建設和完善基地,並邀請技術專(zhuan) 家到村裏開展犛牛養(yang) 殖技術培訓,聘請專(zhuan) 業(ye) 機構完善經營管理製度、理清集體(ti) 經濟賬目,在大家的腦海中已有了藍圖。
從(cong) “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
過去,紮村村民因“冬宰惜宰”的陳舊觀念,有牛不願意賣、不舍得賣,甚至隨主人終老,空守著漫山的犛牛,卻把日子過得愈發清貧艱苦。
“想致富就要行動起來!”村民益西說。他將自家犛牛作股納入基地,與(yu) 基地達成協議收購育肥成功後的犛牛,在縣城租賃攤位零售新鮮犛牛肉,今年賣出7頭,收入9萬(wan) 餘(yu) 元。近年來,紮村黨(dang) 支部在轉變農(nong) 牧民陳舊觀念方麵持續發力,加強思想教育引導,鼓勵全村村民以犛牛為(wei) 股份加入基地。現在,大家都全身心地紮進“我要致富”的行動中,抱團發展犛牛養(yang) 殖業(ye) ,主動奔小康,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大膽嚐試、勇於(yu) 創新
犛牛育肥基地投產(chan) 後,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攀升。此時的情形如育肥基地負責人貢布所說:“缺入欄、不缺出欄。”
紮村黨(dang) 支部創新經營方式方法,吸納更多犛牛“加盟”,對被收購方實行“多賣單價(jia) 高、少賣單價(jia) 低”的策略,此後,30萬(wan) 元、50萬(wan) 元、100萬(wan) 元……年內(nei) 多次打破育肥基地購入犛牛的單筆成交紀錄。拉多鄉(xiang) 黨(dang) 委、鄉(xiang) 政府大力扶持育肥基地,著力將育肥基地打造為(wei) 全鄉(xiang) 犛牛養(yang) 殖業(ye) 的中心,按照每頭100元的標準為(wei) 賣方設立出欄獎勵金,鼓勵犛牛養(yang) 殖合作社、養(yang) 殖大戶、農(nong) 牧民家庭出欄犛牛到基地,構築起較為(wei) 完整的犛牛產(chan) 業(ye) 鏈,帶動全鄉(xiang) 廣大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今年,全鄉(xiang) 犛牛出欄率較去年翻了兩(liang) 番,自家牛圈存欄越來越少、育肥基地出欄越來越多,一減一增,撐起了群眾(zhong) 的腰包。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
紮村黨(dang) 支部在提高育肥基地犛牛數量的同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走生態畜牧之路。
紮村擁有草場1.8萬(wan) 餘(yu) 畝(mu) 、林地近1000畝(mu) ,過去農(nong) 牧民放牧,牛羊成群、上山進林,草畜平衡一時難以把握,養(yang) 得多,破壞生態;養(yang) 得少,談不上致富。犛牛育肥基地建成後,農(nong) 牧民的個(ge) 人牛圈陸續拆除,撒上草種、種上木苗。黨(dang) 支部帶著黨(dang) 員、群眾(zhong) 實施基地空地綠化,主要栽植果樹,製定計劃每年在路旁、村旁、田旁、水旁植樹5000棵以上,村民大會(hui) 一次性全票通過將禁牧萬(wan) 畝(mu) 納入村規民約。
隨著思想引導、發展策略的深入,犛牛育肥基地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廣大農(nong) 牧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正朝著拉多鄉(xiang) 黨(dang) 委、鄉(xiang) 政府提出的“千萬(wan) 級”村企目標邁進。馬上,育肥基地將引進體(ti) 型大、出欄快、肉質好的雅江雪牛,逐步推開商用肉牛養(yang) 殖,牧野新歌又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紅花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花
2017年,原堆龍德慶縣結合土壤與氣候等特點,在堆龍淨土公司旗下的藏藥材種植基地試種藏紅花。[詳細] -
赤康村,盛滿希望的田野
西藏日報采訪組前往墨竹工卡縣甲瑪鄉,是在一個細雨濛濛的上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