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源頭活水”注進來 發展動力強起來

發布時間:2021-12-13 09:25:00來源: 西藏日報

  又是一年秋收季,金穗飄香美如畫。兩(liang) 個(ge) 多月前,走進日喀則市拉孜縣紮西崗鄉(xiang) 吉榮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豐(feng) 收景象。

  村民旦增望著顆粒飽滿的青稞穗,盤算著今年的收成,憧憬著越來越紅火的日子。“按照去年的收成來看,留足家裏的口糧和明年的種子,還能剩不少賣出去。”

  家有餘(yu) 糧,兜有餘(yu) 錢,旦增家建起了新房。

  群眾(zhong) 生活越過越好的背後,凝結著一批又一批駐村工作隊的努力和汗水。

  “以前,家中雖不愁吃穿,但要致富,還得想別的辦法。”旦增告訴記者,區科技廳駐村工作隊到來之前,自己和村中大部分人一樣,都過著半農(nong) 半牧、自給自足的生活。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問題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作為(wei) 新時代“三農(nong) ”工作總抓手,促進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

  “民以食為(wei) 天”,發展糧食生產(chan) ,實現糧食增產(chan) ,是增加農(nong) 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區科技廳駐吉榮村工作隊通過引進青稞良種“藏青2000”和“藏青17”,實施農(nong) 業(ye) 種植科技項目,實現青稞畝(mu) 產(chan) 量從(cong) 450斤增長到530斤,增產(chan) 量達17.8%;全村青稞增產(chan) 173040斤,增收432600元。同步推進的飼草、油菜、土豆、蘿卜各類蔬菜種植項目,供應了優(you) 質飼草、提高了種植收益、改善了飲食結構,受惠群眾(zhong) 370餘(yu) 人。

  良種畜禽的生產(chan) 與(yu) 繁育推廣是畜牧業(ye) 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畜牧業(ye) 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直接影響著畜牧業(ye) 發展的水平。

  立足當地群眾(zhong) 對牛羊和畜產(chan) 品需求實際,駐村工作隊以科技為(wei) 支撐,實施“牛羊繁育改良”項目,提升了肉奶等畜產(chan) 品數量和質量;通過實施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拉孜縣吉榮村藏雞養(yang) 殖技術示範》,推動吉榮村藏雞養(yang) 殖合作社規範化規模化運行,提升了其經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一項又一項工作的落地見效,讓吉榮村村民們(men) 的生活有了明顯變化——家中青稞產(chan) 量除去口糧有了富餘(yu) ,牛羊經過改良肉奶實現了自足,村中的藏雞養(yang) 殖分紅增加了收入。

  “對於(yu) 紮西崗鄉(xiang) 而言,駐村工作隊帶來的變化,不僅(jin) 僅(jin) 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思想觀念的轉變。”紮西崗鄉(xiang) 鄉(xiang) 長王東(dong) 俊說,“他們(men) 在全鄉(xiang) 範圍內(nei) 開展‘三區’科技人才培訓工作,邀請來自自治區農(nong) 科院等地的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家,對黃牛繁育改良、青稞良種種植等進行科普宣傳(chuan) 、實用技術培訓,解決(jue) 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全鄉(xiang) 群眾(zhong) 追求科學文明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人才支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