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西藏勒布溝:奏響綠色發展“交響曲”

發布時間:2022-07-01 08:53:00來源: 新華社

   白瑪卓瑪家住麻麻門巴新村,位於(yu) 西藏山南市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的交通要道上。如今,她有著一個(ge) 全新的身份,是一位農(nong) 家樂(le) 老板。而她家的小樓,已成為(wei) 集餐飲和住宿為(wei) 一體(ti) 的民宿客棧。

   在旅遊旺季,披著晚霞迎來遊客,伴著朝陽送走客人,這是白瑪卓瑪的工作日常。每天清晨,勒布溝的薄霧逐漸消散,麻麻門巴新村便掩映在這青山綠水間,若隱若現。

   勒布溝地處西藏山南市錯那縣境內(nei) ,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原始森林麵積達36萬(wan) 畝(mu) 。這裏沿著山溝分布著勒、貢日、麻麻、吉巴4個(ge) 門巴民族鄉(xiang) ,居民大都是門巴族群眾(zhong) 。


這是麻麻門巴新村一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劉東(dong) 君 攝)

   盛夏時節,行走在勒布溝,潺潺的溪流,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與(yu) 錯落有致的特色民居相映生趣,優(you) 美的環境讓人流連忘返。

   坐擁綠水青山,保護好生態的同時,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2014年,勒布溝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開始建設,全村106戶群眾(zhong) 住上了新房。同時,在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的推動下,麻麻村群眾(zhong) 積極培育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特色旅遊業(ye) ,奏響了綠色發展“交響曲”。

   “以前勒布溝裏交通不便,每家的耕地也不多,村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在白瑪卓瑪看來,鄉(xiang) 裏這7年的變化源於(yu) 小康村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她家經營的農(nong) 家樂(le) 共6間房,去年收入近6萬(wan) 元。“勒布溝就像一朵綻放的杜鵑花,現在它開得越來越漂亮了。”


麻麻門巴新村的白瑪卓瑪在自己的家庭旅館中整理床鋪。新華社發(劉東(dong) 君 攝)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wei) 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種植上好的高原茶提供了良好生態條件。然而,由於(yu) 長期零散種植,粗放管理,茶葉品質不高,未能形成產(chan) 業(ye) 。

   2013年,勒門巴民族鄉(xiang) 成立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采用“黨(dang) 支部+合作社+群眾(zhong) ”的運行模式,成功打造出“勒倉(cang) 蓮”茶葉品牌。勒鄉(xiang) 現有可采摘茶田210畝(mu) ,2021年茶葉總產(chan) 量超過15000斤,創收200多萬(wan) 元,全鄉(xiang) 人均增收1.1萬(wan) 餘(yu) 元。

   “我們(men) 把土地租給合作社,不僅(jin) 有土地租金,而且還能在茶廠上班拿工資,年底還有分紅。”談及未來發展,勒村村民索朗曲宗滿懷信心地說,希望茶葉品牌能“走出大山”,讓更多的人品嚐到這裏的高山茶。

   吉巴門巴民族鄉(xiang) 的蕎麥加工業(ye) 主打蕎麥枕頭、蕎麥糌粑和苦蕎茶等產(chan) 品,各村還經營天麻種植、竹編、藏豬養(yang) 殖等,這些特色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門巴族群眾(zhong) 的“致富業(ye) ”。


勒布溝的門巴族婦女在編織竹筐。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白瑪卓瑪告訴記者,自己的農(nong) 家樂(le) 生意不是最好的,但即使這樣,在節假日的時候,她家的農(nong) 家樂(le) 也經常爆滿。“現在的生活很幸福。”她說。

   依托自然地理環境和優(you) 質旅遊資源,勒布溝群眾(zhong) 栽種高山茶,吃上了“旅遊飯”。這一切,讓這塊古老的土地實現華麗(li) 轉身,綠水青山奏響了綠色發展的“交響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