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高原大地奏響共建共治共享和諧樂章

發布時間:2022-09-29 10:20:00來源: 青海日報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

  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在地方層麵的實踐和體(ti) 現,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hui) 治理,關(guan) 乎黨(dang) 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到青海考察,為(wei) 青海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2016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提出“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

  青海深處內(nei) 陸,接藏連疆,通達西南,區位特殊,作為(wei) 西部重要支點,在國家治理全局中具有“一個(ge) 尤其,兩(liang) 個(ge) 事關(guan) ”的戰略地位。

  社會(hui) 治理,青海重點治理什麽(me) ?怎麽(me) 治理?又如何能走出一條符合青海實際、體(ti) 現時代特征、順應群眾(zhong) 需求的社會(hui) 治理新路子?

  牢記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全省上下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不斷優(you) 化提升地方治理效能,探索實踐社會(hui) 治理新經驗,建立起“三種類型、四個(ge) 層級”的青海特色社會(hui) 治理模式,社會(hui) 治理的社會(hui) 化、法治化、智能化、專(zhuan) 業(ye) 化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攀升。

  探索實踐社會(hui) 治理新經驗,走出青海特色社會(hui) 治理新模式

  山河錦繡,國泰民安……金秋時節,行走在高原大地,看到的是一副百姓安居樂(le) 業(ye) 、社會(hui) 安定祥和的美好畫卷。

  立治有體(ti) ,施治有序。在全省上下砥礪奮進的偉(wei) 大征程中,青海地方治理之路脈絡清晰、足音鏗鏘。

  從(cong) “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管理”到“創新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從(cong)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到“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從(cong) “管理”到“治理”,從(cong) “共建共享”到“共建共治共享”……

  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隨著這場治理思路的創新與(yu) 深度變革在高原大地徐徐推開,一條符合青海實際、體(ti) 現時代特征、順應群眾(zhong) 需求的地方治理之路,不斷在高原大地上探索、延伸。

  回望來路,2017年5月,省第十三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的目標要求。

  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hui) 提出要建設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公正青海、誠信青海、和諧青海的宏偉(wei) 目標。

  2020年7月,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hui) 審議通過《中共青海省委關(guan) 於(yu)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推進地方治理製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的意見》,擘畫了高水平推進地方治理藍圖。

  ……

  追溯近五年的治理足跡,我們(men) 清晰地看到,一個(ge) 個(ge) 製度文件的出台、一項項務實舉(ju) 措的落地,無一不是緊緊圍繞創新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以更寬廣的視野推進社會(hui) 治理的現代化轉型。

  在這場偉(wei) 大變革中,青海精準聚焦國家治理現代化新要求,創新做好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態良好、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hui) 安定各項工作,形成了黨(dang) 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hui) 主體(ti) 共同參與(yu) 、良性互動,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加強和創新城鄉(xiang) 社會(hui) 治理,市域社會(hui) 治理走出新路子

  “城市治理更精細、農(nong) 村治理更精美、牧區治理更精進,社會(hui) 文明整體(ti) 實現新進步。”這是青海高位推動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的成果展現。

  市域具有較完備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在國家治理體(ti) 係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推進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nei) 容。

  青海是農(nong) 區、牧區、城區三合一的省份,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是穩疆固藏的戰略要地,做好市域社會(hui) 治理,必須分類治理、精準施策、聚焦發力。

  根據全國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統一部署,按照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hui) 提出的“城市治理重在精細、農(nong) 村治理重在精美、牧區治理重在精進”的總體(ti) 要求,青海分類分層紮實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明確“同步起步、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均抵終點”的試點工作思路,將8個(ge) 市州分為(wei) 全國試點和省級試點,以六年時間力求全域達到全國試點合格標準。其中,西寧市、海東(dong) 市為(wei) 第一批全國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

  堅持高位推動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將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納入《青海省“十四五”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規劃》,加大力度、分類推進全國和省級試點工作,全麵遵循88項全國共性指引,實化量化了109項基本要求和考評標準,創新拓展3項重點任務製定、8項分解指標和21項基本要求,嚴(yan) 格落實定期調度、動態更新、跟進督導等要求,確保試點工作推進有序,帶動形成了一批契合省情實際、滿足市域社會(hui) 治理需求的典型經驗——

  西寧市率先在全省啟動社區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實行事業(ye) 崗位管理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全科型”網格建設,形成“3+N+15”城市運行管理體(ti) 係等民生服務和社會(hui) 治理品牌。

  海東(dong) 市深入實施“五大機製”“十大工程”建設,打造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一網統管平台項目,推廣“民情溝通日”“群眾(zhong) 說事點”等協商議事模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堅持區域協作打造治理新格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被納入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建設全國試點,海北藏族自治州創新人民調解工作築牢第一道防線,黃南藏族自治州“一核三治”社會(hui) 治理模式榮獲全省改革創新獎,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探索牧長製社會(hui) 治理新模式,玉樹藏族自治州持續探索深化“村寺並聯”治理模式……一項項創新舉(ju) 措,讓市域社會(hui) 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迸發。

  凝聚群眾(zhong) 力量,讓新時代“楓橋經驗”熠熠生輝

  “小李來了啊!小李幫個(ge) 忙……”在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村民都愛找網格員李順善幫忙。幫獨居老人領取社保費,幫村民修理管道、開展治安巡邏、矛盾調處、環境整治……村裏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一個(ge) 人,一張網,穿梭村社間;一支筆,一個(ge) 本,記錄社情民意;一張嘴,一顆心,真情服務群眾(zhong) 。”在青海,像李順善這樣的網格員就有58771名。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創新,網格化管理將原本被動、分散的社會(hui) 管理流程,變得更加主動、係統。

  人民安居樂(le) 業(ye) 、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以創新基層社會(hui) 治理為(wei) 基礎,青海不斷加強和創新城鄉(xiang) 社會(hui) 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等基層治理新機製。

  基層治理網格化——全麵推行網格化服務管理,在全省劃分覆蓋城鄉(xiang) 、條塊結合的網格22438個(ge) ,形成市級抓統籌協調、縣級抓集中聯辦、鄉(xiang) 鎮(街道)抓力量整合 、村社抓精細服務的社會(hui) 治理工作格局。

  矛盾化解多元化——健全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製,著力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重心下沉、關(guan) 口前移,全省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持續保持在95%以上,群體(ti) 性事件下降38.8%,信訪總量下降50%,非正常上訪下降32.4%,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治安防控立體(ti) 化——大力加強“五張網”建設,著力打造城鄉(xiang) 統籌、網上網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一體(ti) 的社會(hui) 治安防控新格局。全省共建立治保會(hui) 6584個(ge) 、專(zhuan) 兼職治安聯防組織6042支、縣主要街道、路口視頻探頭實現全覆蓋,城市社區技防建設覆蓋率達到97%,農(nong) 村牧區技防建設覆蓋率達到91%。

  打擊整治常態化——深入開展掃黑除惡、緝槍治爆、禁毒掃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涉危涉爆企業(ye) 、寄遞物流領域隱患排查清理整治、成品油專(zhuan) 項整治等專(zhuan) 項行動,全省“八類案件”下降42.7%,命案發案率下降32%,全省鐵路護路聯防連續13年無重大涉路案事件。

  在推進社會(hui) 治理進程中,青海努力探索治理精準、服務高效的社會(hui) 治理新途徑,初步建立起城區、農(nong) 村、牧區三種類型,市州、縣市區、鄉(xiang) 鎮、村社區基層社會(hui) 治理四個(ge) 層級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層級分明、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多方參與(yu) 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青海將以堅定的信念、奮進的姿態,充分發揮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接續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持續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hui) 治理水平,使社會(hui) 充滿勃勃生機而又井然有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木裏新生

    守護好三江源“中華水塔”,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關乎國家生態安全、關乎民族生存和子孫後代永續發展。[詳細]
  • 日喀則市:希望的田野

    日喀則市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西藏一多半的青稞都產自這裏。[詳細]
  • 高原秋收忙 豐疇民心穩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日喀則市是西藏重要的糧食產地,農作物種植麵積常年穩定在140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約占全區的40%,僅青稞就占到全區產量的5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