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普瑪江塘:中國海拔最高鄉的十年之變

發布時間:2023-01-04 09:43:00來源: 人民網-西藏頻道

  平均海拔5373米,一年之中長冬短夏——這裏是位於(yu)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東(dong) 南部的普瑪江塘,中國海拔最高的行政鄉(xiang) 。過去十年,當地群眾(zhong) 搬進了暖心房,踏上致富路。如今,他們(men) 用心編織新的幸福夢。普瑪江塘的發展,是西藏各項事業(ye) 快速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搬進暖心房

  普瑪江塘的冬季要比任何地方都要來得早,還沒進入12月,這裏早已是冰天雪地。但走進當地群眾(zhong) 家中,卻被滿滿的暖意包裹,與(yu) 屋外的寒冬形成了強烈對比。“條件好了,家裏用上電暖氣了。”牧民白瑪笑著說。

  “艱苦”二字是屬於(yu) 普瑪江塘鄉(xiang) 大部分人的記憶。惡劣的自然環境,限製著這裏的各項發展。“民主改革前,我們(men) 的祖輩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無定所。西藏民主改革後,老百姓第一次有了固定的房子,地窩子,可能好多人沒見過。低矮、狹窄、陰暗,隻能遮風擋雨,條件很差。”今年75歲的歐珠是該鄉(xiang) 下索村村民,談起家鄉(xiang) 的變化,老人感慨頗多。

  改革開放後,普瑪江塘鄉(xiang) 有了一棟棟“草坯房”,可以說是普瑪江塘人的第二代住房。“也是從(cong) 那時候起,我們(men) 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歐珠說。


普瑪江塘“小康房”。圖片由浪卡子縣網信辦提供

  2008年,生活在這裏的群眾(zhong) ,搬進了他們(men) 的第三代住房“安居房”。2019年,家家戶戶擁有了寬敞舒適的“小康房”。普瑪江塘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楊同波介紹:“2017年啟動了小康村建設項目,2019年全麵完成,寬敞明亮的房屋被老百姓叫做‘小康房’。”

  那個(ge) 曾經缺水斷電的普瑪江塘鄉(xiang) 一去不複返了,如今,這裏水、電、網一應俱全。“2008年以前,這裏靠天(太陽)用電,特別不穩定,一到天黑這裏基本都看不到燈光。取暖靠爐子燒牛糞,一到冬天特別難熬。所以特別羨慕生活在城裏的人。”多吉平措說,“2021年,接入國家電網,我們(men) 終於(yu) 用上了穩定的電,再也不用擔心斷電問題了。很多老百姓家裏安裝了電暖氣,比傳(chuan) 統爐子更暖和,也更幹淨方便。”

  踏上致富路

  越來越好的不隻是房子,還有不斷增加的收入和甜蜜生活。

  普瑪江塘鄉(xiang) 是如何一步一個(ge) 腳印,發展起來的呢?“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好。”多吉平措道出了最根本的原因。

  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是發展的前提。2017年柏油馬路從(cong) 山南市修到鄉(xiang) 裏再修到村裏。“以前去市裏,路特別不好走,要5、6個(ge) 小時。去辦事兒(er) 得提前一天出發,不然會(hui) 耽誤。現在家家戶戶有了小汽車,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就能到,辦事當天來回。”

  隨著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力推進,普瑪江塘鄉(xiang) 該鄉(xiang) 以發展畜牧業(ye) 增加經營性收入為(wei) 主線,深化牧區改革增加財產(chan) 性收入為(wei) 重點,擴大轉移就業(ye) 增加工資性收入為(wei) 突破口,堅持牧業(ye) 內(nei) 部與(yu) 外部增收並舉(ju) 、政策補貼與(yu) 項目拉動增收互動,特色產(chan) 業(ye) 開發與(yu) 勞務輸出增收共促,開辟多元化增收渠道,穩步推動全鄉(xiang) 農(nong) 牧民增收工作。


編織也是當地產(chan) 業(ye) 之一。圖片由浪卡子縣網信辦提供

  多吉平措是該鄉(xiang) 副鄉(xiang) 長,2002年他來到這裏工作,見證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普瑪江塘是如何越變越好的。“剛來的時候,這裏各項發展相較於(yu) 其他地方,還很落後,老百姓靠牧業(ye) 為(wei) 生,人均年收入隻有兩(liang) 千元,現在達到了一萬(wan) 九千多元,翻了將近10倍。”分享起這些,他滿臉笑意。

  “老百姓不僅(jin) 有了草補、公益性崗位補貼等政策性收入,與(yu) 此同時,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其他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多吉平措說,“我們(men) 鄉(xiang) 屬於(yu) 純牧業(ye) 鄉(xiang) ,擁有6個(ge) 行政村,生活在這裏的群眾(zhong) 世代以放牧為(wei) 生。現在,好多村有屬於(yu) 自己的集體(ti) 經濟了,通過牛羊養(yang) 殖、乳製品和肉製品加工銷售,還解決(jue) 了部分就業(ye) 問題。以察布村為(wei) 例,成立犛牛養(yang) 殖場,以‘合作社+牧戶’形式,統一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解放出來的多餘(yu) 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ye) 。”


戍邊的群眾(zhong) 。圖片由浪卡子縣網信辦提供

  除此之外,村與(yu) 村之間也實現了有機互動,察布村的犛牛銷售到那木吉村,經過初加工後,以肉製品形式銷售到市場上。不僅(jin) 如此,將犛牛奶加工成奶渣、酥油等乳製品後銷售,集體(ti) 經濟收入逐年增加。

  織就幸福夢

  路通了、電來了,心暖了,生活也更有奔頭了。

  94歲的長壽老人達瓦卓瑪總是對年輕人講:“以前看病都不方便,現在很多醫保就能報銷,還讓我們(men) 有了養(yang) 老保險,你們(men) 以後的生活還會(hui) 更好!”從(cong) 看病不便到全鄉(xiang) 6個(ge) 衛生院,覆蓋到每個(ge) 村,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普瑪江塘鄉(xiang) 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平均壽命增長到了54歲。

  查布村老人阿旺次仁今年67歲了。他告訴記者,政府每年會(hui) 安排村裏的老人們(men) 每年都有機會(hui) 到海拔3600多米的康養(yang) 中心進行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療養(yang) 康複,還有專(zhuan) 人保障老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和醫療需求。


電、網、路通到普瑪江塘鄉(xiang) 。圖片由浪卡子縣網信辦提供

  普瑪江塘鄉(xiang) 衛生院副院長格列催赤說,“我們(men) 這兒(er) 海拔高,冬天長達9個(ge) 月,極端的環境和寒冷的氣候,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隨著普瑪江塘鄉(xiang) 的醫療軟硬件的不斷提高,村村建起供氧站,老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

  如今,普瑪江塘鄉(xiang) 群眾(zhong) 對物質的追求已經實現了從(cong) 量到質的轉變,他們(men) 開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設。50多歲的朗傑紮西是當地特色樂(le) 器“孔絲(si) ”(音譯)演奏者,也是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近年來,通過“師帶徒”他培養(yang) 了一批年輕的傳(chuan) 承人。“‘孔絲(si) ’是我們(men) 這兒(er) 獨有的,傳(chuan) 承人們(men) 通過彈唱,將我們(men) 的文化弘揚出去,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普瑪江塘和它背後的故事。”楊同波說。


幸福笑臉。圖片由浪卡子縣網信辦提供

  說起下一步發展,多吉平措表示:“首先還是會(hui)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繼續下功夫,例如集中供暖,讓老百姓的幸福感更足。此外,希望通過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打響‘非遺’品牌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這裏,為(wei) 普瑪江塘的發展出謀劃策。”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