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列:“獅口噴湧”吐錦繡
在革吉縣西南的康巴列村,記者找到了獅泉河的源頭。
獅泉河,藏語名為(wei) 森格藏布,全長405公裏,源頭位於(yu) 革吉縣康巴列村與(yu) 普蘭(lan) 縣相鄰處的一塊巨大裸岩內(nei) ,因岩石狀如“獅子張口”造型,且岩石縫隙中時時有清冽泉水滲出,故得名“獅泉河”。所以,她還有個(ge) 更貼切的名字:森格喀波,即“獅口噴湧”。作為(wei) 阿裏人民的母親(qin) 河,獅泉河流域範圍遍布阿裏大部。她從(cong) 源頭流出後,匯成一條小溪,水勢漸猛,一路蜿蜒向北,奔馳百餘(yu) 公裏後轉而向西,經革吉鎮到獅泉河盆地,在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附近與(yu) 支流噶爾藏布匯合,再從(cong) 噶爾縣典角村與(yu) 典角曲交匯後流入拉達克地區。
很難想象,氣勢磅礴、洶湧澎湃的獅泉河,其源頭竟暗藏於(yu) 岩洞中!
康巴,係一種藏香原料;康巴列,藏語意為(wei) “長著康巴草的羊圈”。康巴列村位於(yu) 革吉縣西南,距離革吉縣縣城約120公裏。村子麵積很大,阿裏采訪組記者驅車沿著獅泉河走了幾個(ge) 鍾頭,穿橋涉水不下七八處,才到達村委會(hui) 。
在黨(dang) 的光輝照耀下,近年來,康巴列村煥發出勃勃生機,牧民或依靠勤勞智慧、或憑借搬遷優(you) 勢、或仰賴自身本領,逐漸奔向致富的康莊大道,如同獅子口吐繡球般,結出五彩斑斕的錦繡前程。
益西確培的致富經
在措美龍湖畔,記者見到了益西確培一家。此時,他和家人正在放牧點臨(lin) 時搭建的帳篷裏煮茶,有說有笑;一旁的時風牌貨車上,擺滿了各類商品,不時有附近牧民前來光顧。
“現在是放牧、經商兩(liang) 不誤,與(yu) 從(cong) 前大不一樣。一年僅(jin) 賣貨的利潤,就達到4萬(wan) 多元。”見到記者,益西確培難掩激動的心情。
結婚前,益西確培的生活可不是這樣:一家7口擠在兩(liang) 間3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每年僅(jin) 靠冬宰時節出售畜產(chan) 品賺點錢,生活說不上艱難,但也沒啥盼頭。
2016年結婚後,為(wei) 了讓生活變得更好,身為(wei) 革吉縣政協委員的益西確培,利用經常外出考察的機會(hui) ,學到了一些經商理念,漸漸萌生創業(ye) 的想法:“考慮到牧民流動放牧、沒空去縣裏購物的實際情況,我決(jue) 定開一間小賣部。”
說幹就幹。益西確培看準了這一商機,與(yu) 妻子商量後,通過農(nong) 行小額無息貸款政策,貸款7萬(wan) 元買(mai) 了一輛皮卡車,小賣部就這樣開起來了。
平時,小賣部固定開在冬季牧場的家裏;遇到轉場,益西確培就開著裝滿貨品的皮卡車、趕著自家的牛和羊,隨牧民轉移。“牧民在哪裏、牧場轉移到哪裏,我們(men) 的店就開到哪裏。”益西確培向采訪組介紹說,憑借物美價(jia) 廉和誠信經營,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收益每年遞增。
而這座“流動的小賣部”,在滿足當地群眾(zhong) 需求的同時,也給益西確培一家的生活帶來明顯變化——2018年,為(wei) 了擴大規模,益西確培購置了一輛新貨車,經營品種更多、貨容量也更大;2019年夏,夫妻倆(lia) 拿出積蓄,蓋了40多平方米的新住房、占地40平方米的商店,家具、貨架也是新置的……
益西確培創業(ye) 的故事,讓很多人刮目相看,還引得幾位青年前來取經。他也樂(le) 意“傳(chuan) 經授寶”,還謙虛地說:“這可不是我的功勞,隻能說明大家都有創業(ye) 的想法。”
思達“搬遷後”的新生活
走進革吉縣福康社區思達家,記者驚奇地發現,幹淨、整潔,是這個(ge) 家庭最鮮明的特色。
原來,思達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子裏裏外外打掃一遍。長達8米的藏式組合櫃,擦拭一遍下來,都要十來分鍾,但她樂(le) 此不疲。牆上掛著的一麵印有“家庭衛生優(you) 秀”字樣的流動紅旗,是對她最大的褒獎。
自小就是孤兒(er) ,思達的童年是在親(qin) 戚家輪流借宿中度過的,這也讓她養(yang) 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性。十多歲的時候,思達獨自到拉薩打工,學會(hui) 了簡單的廚藝,掙得一份不多的薪水。更重要的是,她通過姐姐、姐夫,認識了後來的丈夫羅布。
2016年年底,通過精準識別,縣裏組織思達搬進了福康社區。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標準,思達一家3口分到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這75平方米,不包括暖廊、倉(cang) 庫和院子。如果全部加起來,則超過120平方米。”思達補充道。
2017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深入推進,阿裏各縣的基礎設施建設緊鑼密鼓展開,各種就業(ye) 崗位也紛紛“襲”來。通過考察,擁有裝載機駕駛技能的羅布發現,各工地緊缺機工,便貸款買(mai) 了一輛裝載機。幾年來,羅布開著裝載機,不辭辛苦奔忙於(yu) 各個(ge) 施工場地,憑借價(jia) 格公道、辦事誠懇,很快拉到不少訂單,每年收入都在4萬(wan) 元以上。
2022年年初,思達在兒(er) 子益西曲紮所在的革吉縣完全小學找到了一份廚師的工作,月薪2300元。“既可以照顧小孩,還能掙到一份工資,很滿足。”說著,思達靦腆地笑了。
在福康社區,像思達這樣的搬遷戶,共有186戶520人,他們(men) 不僅(jin) 在這裏搬得進、住得下,還實現了能就業(ye) 、穩得住。“每年,社區居委會(hui) 都會(hui) 組織群眾(zhong) 參加各類培訓。”革吉縣革吉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阿旺介紹,僅(jin) 2021年,福康社區實現固定就業(ye) 41人、自主創業(ye) 13人;組織群眾(zhong) 參加各類勞務輸出168人次,創收近20萬(wan) 元。
次旺南加的創業(ye) 路
生態崗位國家補貼,是牧區群眾(zhong) 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次旺南加卻不以為(wei) 然:“天天靠國家政策,沒什麽(me) 意思。”
2009年,年僅(jin) 20歲的次旺南加,揣著一點資金走出草原,開啟了他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在牧區,填飽肚子沒問題;但出來闖事業(ye) ,就要依靠智慧和雙手,達到小康社會(hui) 的標準。”說起當年的“出走”,次旺南加不假思索地說。
做點什麽(me) 呢?次旺南加起初沒有主意。他向有經驗的商人請教後,在岡(gang) 仁波齊山腳租了房子,做起小旅館生意,當年就賺了20多萬(wan) 元。
嚐到甜頭的次旺南加又看上了縣城一個(ge) 好地段,開了一家小賣部,生活算是穩定下來了。同時,在開店那幾年,他還學會(hui) 了裁縫的手藝。
在位於(yu) 革吉縣城鹽湖路一家裁縫店內(nei) ,次旺南加熱情招呼記者進店參觀。店麵雖不大,但幹淨整潔:新做好的藏裝整齊掛在牆上,各類手工藝品有序擺在桌上;縫紉機也被擦拭過,像新的一樣。
2015年,作為(wei) 村裏的致富能手,次旺南加被吸收入黨(dang) 。想到自己多年在外闖蕩,對家鄉(xiang) 貢獻不大,且裁縫店缺少幫手,於(yu) 是他積極動員牧民群眾(zhong) 來店裏打工。鬆覺便是其中之一。
鬆覺因既無牲畜又無技能,常年在外打零工,工作不穩定。2022年3月,他下定決(jue) 心來裁縫店學藝,僅(jin) 半年多光景,便可獨立製作各類服飾。“這裏待遇好,工作也輕鬆,還能學到一門手藝,我決(jue) 定留下來。”談到這份工作,鬆覺心裏充滿感激。
在康巴列,不少牧民如讚瓊、黨(dang) 曲、嘎瑪……也利用農(nong) 閑時間來此打工創收——次旺南加的幫扶名單,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
次旺南加外出闖事業(ye) 的經曆,隻是近年來康巴列牧民轉變就業(ye) 方式的一個(ge) 縮影。據康巴列“村官”張建榮介紹,群眾(zhong) 近年來幹事創業(ye) 的積極性很高,30多人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占全村勞動力的12%以上。
鄉(xiang) 村今昔巨變,大河無聲見證。獅泉河卷著浪花,繼續汩汩而前,如一首悠揚而激蕩的交響曲,這是對康巴列村今日幸福生活景象的最好注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守護神聖國土 建設幸福家園——西藏推進固邊興邊富民工作綜述
一山一水,都是家園;一草一木,皆為中國。[詳細] -
在西藏 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前景廣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