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尼木縣日措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馬安陽:“帶領群眾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

發布時間:2023-08-22 09:34:00來源: 西藏日報

  “尼木縣標準化犛牛育肥基地尼木鄉(xiang) 分廠投用以來,累計購進育肥牛987頭,出欄767頭,實現總收入847.7萬(wan) 元,利潤90餘(yu) 萬(wan) 元,共計帶動群眾(zhong) 41戶,戶均增收13096元。”馬安陽欣喜地說,“抓好產(chan) 業(ye) 發展對我來說責無旁貸,作為(wei) 第一書(shu) 記,我有責任帶領群眾(zhong) 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讓群眾(zhong) 擁有更多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

  回顧在拉薩市尼木縣標準化犛牛育肥基地尼木鄉(xiang) 分廠擔任“點對點”抓產(chan) 業(ye) 幹部的工作經曆,尼木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尼木鄉(xiang) 日措村黨(dang) 總支第一書(shu) 記馬安陽,道出了他紮根基層、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的原因。

  2010年,馬安陽應征入伍,來到西藏某部服役,兩(liang) 年後他光榮退役,懷揣著到基層去,到群眾(zhong) 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想法,馬安陽考取了西藏公務員,來到了尼木縣工作。

  對馬安陽來說,“永遠跟黨(dang) 走”的信念已經融入了他的骨血。2020年,尼木縣標準化犛牛育肥基地尼木鄉(xiang) 分廠投入運營,為(wei) 實現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他義(yi) 不容辭地擔起“點對點”抓產(chan) 業(ye) 的重任。

  “一開始,我對犛牛養(yang) 殖、育肥技術一竅不通,對能不能幹好這份工作也十分沒底,但是一想到要帶領群眾(zhong) 走上致富之路,我就堅定了自己的目標。”馬安陽說,為(wei) 了更好地完成犛牛育肥基地的各項工作,他吃住在基地,凡事親(qin) 力親(qin) 為(wei) ,與(yu) 群眾(zhong) 一同生活、工作、學習(xi) ,堅持不會(hui) 就問、不懂就學,麵對困難迎難而上。“現在每天做好牛舍管理、犛牛飼養(yang) 、後勤保障已經成為(wei) 了我的日常生活,犛牛育肥基地的工作也已走上了正軌。”馬安陽欣慰地說。

  然而,犛牛養(yang) 殖、育肥工作中也會(hui) 發生一些意外事件。2021年6月,大家為(wei) 犛牛打預防針時,犛牛掙脫了養(yang) 殖員的控製,馬安陽朝所有人大喊:“趕快出去,離開牛圈!”等大家都安全離開,馬安陽準備走出牛圈時,危險發生了,犛牛將他撞倒在地,牛角深深地紮進了他的左側(ce) 大腿,鮮血直流。

  “我當過兵,又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腦海裏蹦出的第一個(ge) 想法就是讓群眾(zhong) 先走,保障群眾(zhong) 安全。”馬安陽回憶道,“當醫生跟我說傷(shang) 口距離大動脈隻有幾厘米時,我才感到後怕。”

  醫生要求馬安陽住院治療,可他放心不下犛牛育肥基地的工作,於(yu) 是讓妻子代替他去牛場看看,得知一切正常之後才安心。

  “馬書(shu) 記雖然是一名幹部,但他更像是我們(men) 村的人!”這是日措村群眾(zhong) 對馬安陽的一致評價(jia) 。他始終將了解民意辦實事、集中民智辦好事、珍惜民力辦成事作為(wei) 一種自覺行動,主動擔當、模範帶頭。現在,尼木縣標準化犛牛育肥基地尼木鄉(xiang) 分廠運營蒸蒸日上,共培養(yang) 犛牛養(yang) 殖、育肥熟練工31人,真正達到了發揮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加群眾(zhong) 收入、促進群眾(zhong) 富裕富足的目標。

  他鄉(xiang) 變故鄉(xiang) ,群眾(zhong) 是親(qin) 人。馬安陽說:“我將堅持發揚軍(jun) 人敢打硬仗、敢於(yu) 拚命的工作作風,帶領日措村人民發展產(chan) 業(ye) 經濟,讓群眾(zhong) 奮力奔向致富之路。”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