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yu) 林芝市朗縣西南端的登木鄉(xiang) 登木村,是一個(ge) 平均海拔約3700米的邊陲村落,全村130戶532人。在這裏,居民房屋盤山而建、錯落有致,村道全麵硬化,戶戶通路到家,基礎設施達標,生態環境舒適,群眾(zhong) 生活幸福愉悅。
但在多年以前,這裏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據登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班旦回憶,上世紀80年代,那時群眾(zhong) 生活較清苦,生產(chan) 資料匱乏,道路交通落後,如何填飽肚子是大家最關(guan) 心的事。
“在那個(ge) 並不富裕的年代,條件雖差了點,但好在有黨(dang) 的政策扶持,日子還是蠻充實的。我的4個(ge) 孩子上學費用大部分被減免了,我和老伴靠種地、養(yang) 牛也有一些收入……”說到這裏,班旦的感恩之情溢於(yu) 言表。
帶頭建設村莊——
當為(wei) 民服務的先鋒
隻讀完小學的班旦,深知學習(xi) 的重要性。上世紀60年代,眼看其他鄉(xiang) 都有了自己的小學,班旦心中也萌生了組織群眾(zhong) 自建小學的想法。也正是這個(ge) 想法的實施落地,開啟了班旦為(wei) 人民服務的漫漫征程。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隨後,班旦便積極行動起來,一邊聯係熟悉的青年同伴尋求幫助,一邊找到當地負責人,詳細述說了自己的想法。在班旦的不懈努力下,建設學校最終得到了登木鄉(xiang) (時稱“古如朗傑區”)的大力支持,不久便破土動工了。群眾(zhong) 紛紛參與(yu) 到學校的建設中。挖地基、砌牆石,拉石頭、混泥漿……幾個(ge) 月後,一所嶄新的學堂建成了。登木鄉(xiang) 終於(yu) 有了屬於(yu) 自己的學校,孩子們(men) 再也不用跑遠路到鄰鄉(xiang) 求學了。
隨著時代變遷,當年的登木鄉(xiang) 小學如今已改建為(wei) 登木村文化廣場。如今新修的登木鄉(xiang) 小學不僅(jin) 擁有更漂亮的教學樓,還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充足、住宿條件良好。全鄉(xiang) 適齡學子大部分都匯聚在這裏學習(xi) 。
主動建言獻策——
盡心履行代表職責
1999年,班旦被選舉(ju) 為(wei) 鄉(xiang) 人大代表。一時間,班旦有些茫然無措,不知道人大代表能做什麽(me) 、需要做什麽(me) 。但他始終堅守一個(ge) 信念:要為(wei) 群眾(zhong) 多辦實事。
跨入新世紀,為(wei) 方便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在充分了解群眾(zhong) 意見後,班旦多次就民生領域項目需求向鄉(xiang) 政府提交提案並得到了積極回應。2000年,登木村完成蓄水池修建,農(nong) 田灌溉水網雛形初現,生產(chan) 條件得到有效改善。也就是從(cong) 2000年開始,在黨(dang) 和政府支持下,登木村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2002年,在有關(guan) 部門支持下,登木村康麻組到拉崗組的村道開始建設施工,當時作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班旦參與(yu) 了路線設計,並始終帶領群眾(zhong) 奮戰在修路一線;2004年至2006年,全村實現飲用水管道入戶;2013年,農(nong) 田灌溉水渠鞏固提升,原始生態溝渠變為(wei) 鋪裝管道,農(nong) 田灌溉效率明顯提高;201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化,村莊麵貌隨之煥然一新。
登木村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為(wei) 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
2017年,在朗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支持下,登木村發展犛牛集體(ti) 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被提上了日程。為(wei) 拓寬產(chan) 業(ye) 受益群體(ti) ,班旦多次到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就擴大養(yang) 殖規模溝通爭(zheng) 取。這為(wei) 該村產(chan) 業(ye) 發展走好第一步打下了良好基礎。目前,登木村犛牛存欄數達429頭,擁有犛牛集中養(yang) 殖點2處,村集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逐步壯大,產(chan) 業(ye) 分紅從(cong) 2019年的3萬(wan) 元增長到2023年的12萬(wan) 元,有效帶動群眾(zhong) 戶均增收900元以上。
2023年,班旦全力服務和監督美麗(li) 宜居鄉(xiang) 村項目的落地與(yu) 建設,進一步推動村莊人畜分離配套、汙水排汙管網、山體(ti) 擋牆、村道修繕等基建設施提檔升級、提質增效。項目建設期間,班旦積極與(yu) 施工單位溝通銜接,整合本村勞動力資源參與(yu) 工程施工,幫助多名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就業(ye) 群眾(zhong) 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們(men) 村人口多,每年農(nong) 村經濟總收入雖然名列全鄉(xiang) 第一,但平均下來人均創造的經濟價(jia) 值並不高。今年,我們(men) 要繼續優(you) 化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爭(zheng) 取更多民生項目落地,加快村集體(ti) 經濟發展速度,創造更大收益,讓更多群眾(zhong) 受益。”班旦告訴記者。
堅守為(wei) 民初心——
做村民心中的“好書(shu) 記”
1993年,時年38歲的班旦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和一心為(wei) 民的情懷,得到了廣大群眾(zhong) 的認可,當選為(wei) 登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年來,在班旦的帶領下,登木村黨(dang) 支部各項規章製度逐步健全,黨(dang) 組織建設日益完善,黨(dang) 員數量從(cong) 1994年的 7名黨(dang) 員發展到如今擁有63名黨(dang) 員的“大隊伍”。近年來,村黨(dang) 支部加強基層黨(dang) 建,定期開展“三會(hui) 一課”“主題黨(dang) 日”等活動,黨(dang) 群關(guan) 係愈加密切。
曾經狹小、功能單一的村文化室,2016年搖身一變,成為(wei) 集文娛活動廣場、綜合會(hui) 議室、黨(dang) 群活動室、便民服務大廳等於(yu) 一體(ti) 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022年,登木村黨(dang) 建茶館落地經營,每年租金收入1.2萬(wan) 元,成為(wei) 黨(dang) 建引領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23年,村文娛活動廣場完成改造升級,綜合會(hui) 議室增設了遠程教育、電影放映等功能。同時,積極探索“黨(dang) 建+治理”新模式,通過優(you) 化黨(dang) 員聯戶模式,推進警民聯防聯控,深化支部結對共建等方式,不斷建強基層黨(dang) 組織、築牢堅強戰鬥堡壘。
在黨(dang) 的特殊關(guan) 懷下,登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不足2000元提高到2023年的23319元,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登木村,群眾(zhong) 生活幸福,生產(chan) 資料充裕,交通道路發達,生活物資豐(feng) 富,正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