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巴”藏語意為(wei) “箭頭落地之處”,是古格王國時期達巴王所建的王宮和城堡所在地。象泉河的支流之一達巴河從(cong) 北向東(dong) 南汩汩流淌,潤澤著這片村落。
近年來,在黨(dang) 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阿裏地區劄達縣達巴鄉(xiang) 達巴村村容更加整潔,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矗立在村莊北坡土林上的達巴遺址,見證著村莊日新月異的變化。
達瓦卓瑪:家庭旅館生意火
走進達巴村,寬敞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一座座紅簷黃牆的藏式民居在陽光照耀下顯得特別溫暖。其中,白色樓房的達瓦卓瑪家庭旅館在這裏顯得格外醒目。
記者抵達時,剛好有一撥客人收拾好行囊離開,昨日還熱鬧非凡的家庭旅館恢複了短暫的平靜。老板達瓦卓瑪手腳麻利地換床單、掃地、整理屋子,讓它很快又以幹淨、溫馨的麵貌準備迎接下一撥旅客。
今年50歲的達瓦卓瑪是土生土長的達巴村人,開辦家庭旅館之前,達瓦卓瑪是一位牧民,家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yu) 放牧。
2003年,達瓦卓瑪結婚後,她拿出6萬(wan) 餘(yu) 元積蓄,在村裏開了一家不大的茶館,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茶館生意越來越好。
“茶館的生意一直都很火,來喝茶的人也非常多,大部分都是從(cong) 外地來的遊客、民工,經常會(hui) 遇到詢問村裏有沒有住宿的客人。”於(yu) 是,達瓦卓瑪滋生了開旅館的想法,在和家人商量後,2008年她開辦了達巴村首家家庭旅館。
達瓦卓瑪介紹,起初她家的家庭旅館隻有2間房,冬天也是靠火爐取暖。由於(yu) 是第一次開家庭旅館,達瓦卓瑪格外擔憂旅館的收益問題。但是第一年旅館就收入了2萬(wan) 餘(yu) 元,之後逐年遞增,達瓦卓瑪嚐到了甜頭後,堅定了繼續開下去的想法。
2021年8月,達瓦卓瑪一家總投入100多萬(wan) 元,新建了300多平方米的樓房,家庭旅館擴建成4間房,同時經營著茶館和商店。如今,達瓦卓瑪家還買(mai) 了挖掘機和裝載機,丈夫旦拉也組建了一支施工隊,收益好的時候一年能有40多萬(wan) 元。“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了。”達瓦卓瑪臉上滿是笑容地說。
旦拉:帶領群眾(zhong) 致富忙
在達瓦卓瑪的茶館裏,記者見到了她的丈夫旦拉,也是達巴村農(nong) 牧民施工隊負責人。
旦拉是日喀則市謝通門縣人,2002年,他跟著施工隊來到了達巴村,憑借著木工技藝,他在這裏發展得順風順水。2003年,他與(yu) 達瓦卓瑪結了婚,就一直留在了達巴村。
因為(wei) 有了工地上工作的經曆,旦拉在達巴村生活的這二十幾年來,一直堅守“老本行”,他先後從(cong) 拉薩購買(mai) 了拖拉機、大車、裝載機等機械,常年忙碌奔波於(yu) 劄達縣各個(ge) 建設工地上。旦拉在勤勞致富的同時,也不忘幫助鄉(xiang) 鄰,2016年,他創辦了達巴村農(nong) 牧民施工隊,通過爭(zheng) 取項目,教會(hui) 更多達巴村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掌握基本的施工技能,帶領他們(men) 增收致富。
“目前,在我的施工隊裏有達巴村群眾(zhong) 16人,挖掘機2輛、裝載機3輛、大小車4輛,去年承建施工項目2個(ge) ,總收入有189萬(wan) 餘(yu) 元,按照村裏的規定,以總收入的5%交由村集體(ti) 分紅,共分紅12萬(wan) 餘(yu) 元。”旦拉告訴記者。
此外,村裏為(wei) 了發展經濟,依托達巴河砂石資源,於(yu) 2019年成立了達巴村砂石料場。砂石料場負責人格桑石確介紹,目前,全村共有117戶參與(yu) 入股,去年總收入達240餘(yu) 萬(wan) 元,每戶分紅4000元,每戶脫貧戶分紅500元,發放人工費16萬(wan) 餘(yu) 元、機械費98萬(wan) 餘(yu) 元、油料費48萬(wan) 餘(yu) 元。
“現在呀,隻要我們(men) 能把握住機會(hui) ,增收致富的路子就很多,我家有一輛大車,去年通過給村裏的農(nong) 牧民施工隊、砂石料場和其他施工隊開車跑運輸,加上各種政策性補貼,我家一年總收入有20餘(yu) 萬(wan) 元,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了。”村民次仁久美樂(le) 嗬嗬地說道。
次仁多布傑:奶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興(xing)
臨(lin) 近傍晚,記者來到達巴村三組,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水草豐(feng) 茂的草場,遠處挺拔多姿的土林在落日的餘(yu) 暉下蒙上了一層絢麗(li) 的光彩,達巴村三組奶牛養(yang) 殖基地就坐落在這片土林之中。
記者到來時,恰逢村民紮西次仁結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他一邊趕著牛群,一邊卷著犛牛毛線,向著奶牛養(yang) 殖基地走去。
“這些牛都是村合作社的犛牛,每個(ge) 月我們(men) 合作社安排4戶人家輪流放牧,這幾天輪到我了。”紮西次仁告訴記者,“在奶牛養(yang) 殖合作社成立後,自己家以1頭母牛和1頭小牛犢入股加入合作社,去年分紅拿到了4400元,我相信以後合作社定會(hui) 越辦越好。”
2018年,國家為(wei) 達巴村三組投資485萬(wan) 元,用於(yu) 奶牛養(yang) 殖建設項目,包括基地房屋、30畝(mu) 草場種植及院內(nei) 附屬設施等建設。2021年,劄達縣政府投資96萬(wan) 元,用於(yu) 采購63頭母牛、2頭公牛,達巴村三組奶牛養(yang) 殖基地開始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來,達巴村以“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為(wei) 目標,立足本地豐(feng) 富的資源優(you) 勢,大力發展畜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努力讓特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2023年,奶牛養(yang) 殖合作社共有22戶群眾(zhong) 以牲畜入股方式參與(yu) 入股,每戶分紅4400元,每戶脫貧戶分紅1800元。”奶牛養(yang) 殖基地負責人次仁多布傑說道。
過去,達巴村牧民家的犛牛都是散養(yang) ,鮮牛奶、酸奶、奶渣等奶製品除了村民自食之外,隻有極少數出售。
“現在,有了奶牛養(yang) 殖基地,合作社的犛牛都是集中養(yang) 殖,每年3月至12月是在基地裏飼養(yang) 外,剩餘(yu) 3個(ge) 月在冬季牧場放牧,現在共有犛牛120頭,其中母犛牛94頭,每天能產(chan) 32斤左右的鮮牛奶,去年通過到鄰村和縣城銷售產(chan) 品,總收入達20餘(yu) 萬(wan) 元。”次仁多布傑介紹說。
在奶牛養(yang) 殖基地裏,兩(liang) 三名牧民婦女正在擠著牛奶,陽光覆蓋的笑臉訴說著增收的喜悅,和天邊溫暖的夕陽相映生輝,無比燦爛,牛群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猶如達巴村特色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鏗鏘之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