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中國政府今年的工作報告,我們(men) 更有信心進一步投資中國、做大做強在中國的業(ye) 務,相信我們(men) 的回報也是可期的。”世界知名清潔設備提供商——德國卡赫大中華區總裁唐曉東(dong) 5日對《國際銳評》這樣說。
當天,中國政府向最高權力機關(guan)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提請審議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吸引了世界目光。諸多國際投資者對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路線圖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像卡赫這樣的跨國企業(ye) 更是從(cong) 中感知到“機遇中國”的訊息。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不少國際機構對今年全球增速的預期都低於(yu) 3%。中國將今年GDP預期目標設定為(wei) 增長5%左右,與(yu) 去年的目標持平,符合外界預期,也給世界帶來了積極信號。
不少外媒認為(wei) ,這一目標的設定有助於(yu) 中國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同比增長5.2%,明顯快於(yu) 美國2.5%、歐元區0.5%、日本1.9%的經濟增速。考慮到高基數因素,2024年經濟增速目標的設定,顯得更加奮發有為(wei) 。從(cong) 全球範圍看,近些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基本在2%至3%左右,中國將經濟增速設定為(wei) 5%左右,展現出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助力的決(jue) 心與(yu) 努力。
目標明確了,怎麽(me) 來落實?中國政府部署了今年十項主要工作,包括大力推進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從(cong) 這些路線圖中,人們(men) 對“機遇中國”有了更加具體(ti) 的認識。
這其中,“新質生產(chan) 力”是一個(ge) 熱詞。不少外媒認為(wei) ,這一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領域,將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催化劑,意味著中國更加注重“創新”的發展模式。比如,報告中談到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優(you) 化升級。目前,在珠三角,一部智能手機可在1小時內(nei) 配齊95%的零部件;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四小時產(chan) 業(ye) 圈”逐步形成……未來產(chan) 業(ye) 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的增強,將為(wei) 企業(ye) 開拓更大發展空間,也為(wei) 世界帶來更多新動能。
同時,報告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作出具體(ti) 規劃。有分析指出,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高端製造、醫療健康等行業(ye) ,是當前部分外資加碼中國的重點領域。2023年,中東(dong) 主權財富基金“掃貨”中國新能源汽車,就吸引了世界關(guan) 注。未來,跨國企業(ye) 在華捕捉到的創新機遇將會(hui) 更多。
再看市場。近日,美國商會(hui) 會(hui) 長兼首席執行官克拉克率團訪華。她多次強調,中國是美國企業(ye) 極為(wei) 看重的市場。在不久前的春節假期,中國國內(nei) 遊客出遊總花費同比增長47.3%,春節檔票房再創曆史新高。報告強調“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不管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還是穩定和擴大傳(chuan) 統消費,一個(ge) 14億(yi) 多人的超大規模市場,是世界不可或缺的共贏機遇。
開放,是外界從(cong)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感知的又一個(ge) 關(guan) 鍵信息。從(cong) 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ye) 市場準入,到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chan) 業(ye) 目錄,再到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報告列出的多項擴大開放舉(ju) 措,提振了跨國企業(ye) 的信心。
“中國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優(you) 化外商投資環境,為(wei) 賽諾菲深耕中國市場提供了堅實的信心。”法國賽諾菲大中華區總裁施旺對《國際銳評》說。在當前美西方一些國家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背景下,中國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給世界注入了難得的穩定性。中國美國商會(hui) 2月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在華美企對中國發展前景預期進一步提升,50%的受訪企業(ye) 將中國列為(wei) 全球首選或前三位投資目的地。
有了目標,就要抓緊幹。在當前地緣政治衝(chong) 突加劇、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實現今年預期目標並非易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正如報告中所說,有利條件強於(yu) 不利因素。以中國新發展為(wei) 世界提供新機遇,這是中國的承諾,也必然是中國的實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