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海外網評:中美經貿根植於兩國共同利益

發布時間: 2024-04-08 09:34:00 來源: 海外網

  4月5日至6日,中美經貿雙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yu)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lun) 在廣州舉(ju) 行會(hui) 談。雙方圍繞落實中美元首重要共識,就兩(liang) 國及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中美經濟關(guan) 係及全球性挑戰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建設性的交流。中美經濟關(guan) 係根植於(yu) 兩(liang) 國共同利益,本質是互利共贏。耶倫(lun) 此訪向外界釋放了積極信號,提升了外界對中美經貿關(guan) 係的正麵預期。

  這是何立峰和耶倫(lun) 繼2023年7月在北京、11月在舊金山以來第三次會(hui) 麵,也是耶倫(lun) 9個(ge) 月來第二次以美國財長身份訪華。在與(yu) 何立峰舉(ju) 行會(hui) 談之前,耶倫(lun) 還與(yu) 廣東(dong) 省官員會(hui) 麵,並在中國美國商會(hui) 活動上發表致辭。她在講話中重申:“拜登總統和我都堅決(jue) 反對美國應與(yu) 中國脫鉤的觀點,完全的經濟分離既不切實際,也不可取。”對耶倫(lun) 此次訪問,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稱,近來拜登政府試圖通過高級官員訪問來緩和中美兩(liang) 國的緊張關(guan) 係。

  《紐約時報》則援引美國財政部前官員馬克·索貝爾的話稱,美國和中國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約占全球的40%,這使得兩(liang) 國關(guan) 係對世界經濟至關(guan) 重要。即使中美雙方意見不一致,而且目前中美關(guan) 係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但會(hui) 談將有助於(yu) 減少誤解,並讓彼此了解更多的背景”。彭博社則指出,這些討論是近年來中美關(guan) 係因技術限製、涉台等問題出現波折後,兩(liang) 國重新開展合作的最新努力,表明中美兩(liang) 大經濟體(ti) 之間的關(guan) 係正在進一步穩定。

  中美經貿領域對話正在涉及更加具體(ti) 的領域。在本次會(hui) 談中,中美雙方就“中美激全球經濟平衡增長”和“反洗錢合作議題”啟動了兩(liang) 項新機製。前者將覆蓋本國需求、投資政策、人口老化、財政議題等,後者則將擴大兩(liang) 國在打擊非法金融和財務犯罪等方麵的合作。可以說,自2023年7月耶倫(lun) 訪華、9月成立中美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以來,中美在經貿領域的對話正在逐漸深入和具體(ti) ,中美可以談的事情也變得更多且更細致。中國美國商會(hui) 總裁何邁可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就表示,這是耶倫(lun) 在不到12個(ge) 月時間裏第二次來到中國,耶倫(lun) 說中美在一些領域存在分歧,但在很多領域確實達成了一致並進行了合作,她提到在一些領域,中美正研究全球整體(ti) 金融挑戰的風險,以確保中美能準備好應對任何挑戰,這給了他信心,因為(wei) 中美正在一起努力。

  中美雙方的對話也沒有回避敏感議題。本輪對話中,中方就美國對話經貿限製措施表達了嚴(yan) 重關(guan) 切,並就產(chan) 能問題作出充分回應。在耶倫(lun) 此次訪問前夕,外媒關(guan) 注的焦點議題之一便是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問題。從(cong) 全球經濟發展層麵來看,目前全球的優(you) 質產(chan) 能不是過剩,而是不足,很多發展中國家並未從(cong) 發展優(you) 質產(chan) 能當中受益。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靠的是全球市場競爭(zheng) 中行程的創新優(you) 勢和過硬品質,也正在幫助全球發展中國家實現減碳目標、加快綠色轉型。正如中國駐美國大使謝峰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所言,“如果包括新能源在內(nei) 的中國優(you) 質產(chan) 能有助於(yu) 幫助國際社會(hui) 加快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嗎?”針對中美經貿對話開始涉及這類敏感議題,《聯合早報》稱,這表明未來中美將在經貿議題上繼續深入對話、推進合作,但也在談判桌上繼續高度競爭(zheng) 鬥爭(zheng) ,進行“無休止的討價(jia) 還價(jia) ”。

  “以信為(wei) 本”是中美關(guan) 係需要堅持的原則之一。中美應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強對話,以慎重的態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進合作,以負責的擔當加強國際協調。隻有這樣,中美經貿的航船才能駛過激流險灘。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