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巴西與(yu) 中國科研團隊在古生物研究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是兩(liang) 國科學、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的體(ti) 現。”巴西國家博物館館長、裏約熱內(nei) 盧聯邦大學教授亞(ya) 曆山大·凱爾納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
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和凱爾納共同帶領的中巴科研團隊,基於(yu) 對中國發現的翼龍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朝陽翼龍科的一個(ge) 新屬種。雙方將其命名為(wei) “友好美麗(li) 飛龍”,以紀念兩(liang) 國科學家在翼龍等古生物研究領域的長期友好合作。“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友好美麗(li) 飛龍’不僅(jin) 是古生物研究領域的新成果,也是巴西與(yu) 中國友好合作的見證。”凱爾納表示。
凱爾納說,自2004年開始,巴中科研團隊攜手研究命名17種翼龍化石,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20餘(yu) 篇學術論文,還在巴西、中國等地進行多次聯合考察和發掘。2014年,兩(liang) 國科研團隊發表論文,介紹在中國新疆哈密發現的新的翼龍類群及5枚立體(ti) 保存的蛋化石。國際古生物學界對這一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jia) ,認為(wei) 這是翼龍研究200年來最令人激動的發現之一。凱爾納表示:“20年的友好合作,不僅(jin) 讓兩(liang) 國科研人員結下深厚情誼,也為(wei) 推動世界古生物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凱爾納曾多次到訪中國,並與(yu) 中方團隊開展深度合作。“我十分敬佩中方科研人員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他們(men) 團結、勤奮、堅韌,即使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也總能保持積極樂(le) 觀的態度,並不斷在科研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凱爾納說,近年來,中國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巨大成績,這離不開研究人員的刻苦鑽研,更離不開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對古生物研究領域的資金、設備和人員投入。
訪問中國期間,凱爾納領略了中國廣袤土地上的壯麗(li) 風光,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與(yu) 我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訪華時相比,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人們(men) 的物質生活極大改善,政府和全社會(hui) 對科學研究、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大幅提高。”凱爾納感慨道。
合作過程中,兩(liang) 國科研團隊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也取得長足進展。“20年來,兩(liang) 國科研團隊聯合培養(yang) 了一批博士、博士後,他們(men) 中的不少人已成為(wei) 翼龍等古生物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青年學者。”凱爾納說,“希望巴中兩(liang) 國聯合培養(yang) 的青年學者繼續加強科學知識和文化交流,不斷築牢巴中友好之橋。”
凱爾納也十分關(guan) 注兩(liang) 國博物館領域的合作。他介紹,2018年9月,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僅(jin) 10%的館藏得以幸存。中方團隊當即表示願意幫助巴西國家博物館進行重建。2018年11月,兩(liang) 國國家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展覽互換、文物研究、考古發掘、技術創新等領域開展全麵合作。凱爾納對中國近年來在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以及文博技術創新等領域取得的進步表示欽佩,對中國合作夥(huo) 伴及各方麵對巴西博物館重建工作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凱爾納表示:“2026年,修繕後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將重新向世界敞開大門。未來,我們(men) 希望能推動更多中國文物到巴西展出,讓更多巴西民眾(zhong) 近距離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將兩(liang) 國友誼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