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西方頻頻炒作中國“產(chan) 能過剩”問題,凸顯美式霸權傲慢與(yu) “焦慮過剩”。實際上,許多中國產(chan) 品出海後,受到全球多國消費者的歡迎與(yu) 好評,頻頻“爆單”。歐美政客應該丟(diu) 棄有色眼鏡,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事實。他們(men) 應當看到的,是各國對中國產(chan) 品的讚賞和青睞,而不是所謂“產(chan) 能過剩”。
4月25日,2024(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hui) 在北京開幕。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中國車企,“加大油門”
新加坡《聯合早報》關(guan) 注到,這些年,中國車企紛紛加速海外布局,強調自主創新,“並不去理會(hui) 美西方對所謂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的擔憂。”
中國科技企業(ye) 小米首款新能源汽車SU7發布後,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表示高度關(guan) 注,認為(wei) 這是一款“具有競爭(zheng) 力的汽車”。
韓國媒體(ti) 《每日經濟》發表文章稱,小米宣布進軍(jun) 電動汽車領域,推出的SU7銷量比預期高出3至5倍。
報道稱,除了小米汽車,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之一、中國知名國產(chan) 車品牌比亞(ya) 迪也備受關(guan) 注,其在中國的多處展台,被訪客圍得水泄不通。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正在“加大油門”前進,一些新進入者已經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並在質量和價(jia) 格方麵享有盛譽。該媒體(ti) 認為(wei) ,這可能會(hui) 重塑中國的高端電動汽車市場,最終或將重塑全球市場。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該媒體(ti) 援引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的數據稱,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分別為(wei) 211.5萬(wan) 輛和209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28.2%和31.8%。
分析稱,隨著中國汽車工業(ye) 進入全球化新時代,中國本土品牌的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汽車走向世界舞台,也成為(wei) 一種新趨勢。
2024年4月10日,一位采購商路過浙江義(yi) 烏(wu) 國際商貿城專(zhuan) 售獎杯的店鋪。董易鑫 攝
中國製造,訂單火爆
隨著2024年巴黎奧運會(hui) 的臨(lin) 近,素有“世界超市”之稱的浙江省義(yi) 烏(wu) 市,越來越熱鬧。
在義(yi) 烏(wu) 國際商貿城,法國國旗配色的助威棒、款式豐(feng) 富的獎杯獎牌……不少新產(chan) 品都極具法國特色,訂單火爆。
義(yi) 烏(wu) 海關(guan) 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2月,義(yi) 烏(wu) 對法國的出口額達到5.4億(yi) 元人民幣,較2023年同期增長42%,其中體(ti) 育用品出口額同比增長70.5%,增幅驚人。
美國《美洲季刊》指出,從(cong) 智能手機、電腦,到汽車、共享單車和無人機等,中國消費品正在拉丁美洲市場站穩腳跟,聯想電腦、格力電器等,都是拉美人十分喜歡的中國品牌。
在巴西,中國企業(ye) 加工生產(chan) 的綠色智能家居數碼產(chan) 品,也贏得了當地消費者的青睞。巴西電子電器協會(hui) (Eletros)首席執行官納西門托表示,中國製造的產(chan) 品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綠色環保,在巴西市場上具有更強的競爭(zheng) 力。
人工智能讓中國製造業(ye) 從(cong) “追趕者”變身“領跑者”。圖為(wei) 中科新鬆的工作人員正在對機器手臂進行位置標定。 張亨偉(wei) 攝
誰底氣不足,“焦慮過剩”?
中國國貨出海後好評不斷,“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更是一步步走向廣闊世界舞台。然而,美方卻不斷指責中國“產(chan) 能過剩”,攻擊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扭曲全球市場”。這實際上也暴露了美國自身的底氣不足。
彭博社近日援引全球風能理事會(hui) 報告指出,在美國,風電場幾乎每個(ge) 複雜部件的本地供應鏈都遇到瓶頸;在歐洲,同樣的短缺現象將在今明兩(liang) 年開始蔓延。
彭博社進一步指出,歐美國家風能發展滯後的根源是“對未來供應鏈能力的投資長期不足”,而這種不確定性是由政策的猶豫不決(jue) 以及相關(guan) 審批工作的延誤等因素造成的,其結果就是,“隻有在中國,才有足夠的供應鏈來保持風能的增長”。
還有分析指出,當前,新能源相關(guan) 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chan) 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以新能源汽車為(wei) 例,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820吉瓦,分別約是2022年的4.5倍和4倍。
針對近期一些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產(chan) 能過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論隻是為(wei) 保護主義(yi) 提供借口,限製中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chan) 品的出口,隻會(hui) 造成多輸的局麵。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願與(yu) 各方一道堅持公平競爭(zheng) ,實現互利共贏。希望有關(guan) 國家秉持開放心態,切實遵守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為(wei) 中國企業(ye) 提供公平、透明、開放、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汪文斌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