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lin) 中夏,時清日複長。端午節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遠播世界各地。吃粽子是中國端午節的習(xi) 俗之一,臨(lin) 近端午節,東(dong) 南亞(ya) 各國超市貨架上的粽子日漸增多,小吃店的櫃台上也出現了熱氣騰騰的粽子。
在東(dong) 南亞(ya) ,華人帶來了過端午節的習(xi) 俗,並一直延續下來。走進泰國唐人街的一個(ge) 深巷,一家商鋪裏,員工們(men) 正忙著包粽子。“我們(men) 家在這裏開店有100多年了,到我這一代是第四代。”商鋪主人麥燕一邊介紹,一邊手上快速捆綁著粽子。“每天能銷售上千個(ge) ,除了散客外,大部分都是訂單銷售。端午節期間的需求會(hui) 更大,每年都是這樣。”
麥燕介紹她們(men) 家的粽子有100多年曆史,很好吃。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麥燕是泰籍華人,當得知記者來自中國,麥燕撥通了她祖母的電話。麥燕的祖母叫鄭敏良,出生在泰國,已經84歲了。當年鄭敏良的父親(qin) 從(cong) 廣東(dong) 東(dong) 莞來到泰國討生活,從(cong) 此就在這裏紮下了根。“剛開始時,父親(qin) 每天沿街挑擔賣粽子,後來才有了這一間鋪子。”鄭敏良的中文講得很清晰。“從(cong) 父親(qin) 到我,再到我的孫子,幾代人已經照看這個(ge) 鋪子100多年了,一直售賣粽子、燒臘等中國美食。每年端午節,我們(men) 家都會(hui) 包粽子、吃粽子,最重要的是祭奠我們(men) 的祖先,這是父輩從(cong) 中國帶過來的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一直遵循著。”鄭敏良老人在電話裏的聲音略顯激動。
鄭敏良向顧客展示自家的粽子。副康樂(le) 攝
在泰國,端午節也被叫做“芭掌節”。泰語發音的“芭掌”就是潮汕方言中“肉粽”的譯音,也是當時華僑(qiao) 帶過來的叫法。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men) 會(hui) 準備一大桌美食來祭拜祖先,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粽子——“芭掌”和“吉掌”。甜粽在泰國叫“吉掌”,肉粽叫做“芭掌”。
商家向顧客介紹“吉掌”(粽子的一種,一串一串,個(ge) 頭較小)。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鄭敏良老人說他家的粽子和別人家不一樣,選用上等的糯米、廣式臘腸、肉、枸杞、銀杏、蓮子、蝦幹等食材相互搭配,製作成不同口味,不僅(jin) 吸引了在泰國的華僑(qiao) 華人,也受到泰國本地人的喜愛。
和泰國一樣,馬來西亞(ya) 人在端午節這天也會(hui) 吃粽子。“馬來西亞(ya) 幾乎每年都要舉(ju) 行包粽子大賽,參加大賽的有老有少。”馬來西亞(ya) 馬六甲曆史城區雞場街工委會(hui) 主席顏天祿表示,當端午來臨(lin) 之時,在馬來西亞(ya) 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到許多賣粽子的攤位。
印尼粽子是用粳米做的,對粽子餡要求特別講究,有豬肉餡、牛肉餡、蝦肉餡、魚肉餡,菲律賓粽子的形狀是長條形的。雖然做法各異,但粽子在東(dong) 南亞(ya) 各國都深受喜愛。
泰國街頭小吃店售賣粽子。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粽子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外形,長的、圓的、三角形、五角形……因適應當地飲食習(xi) 慣又形成各種各樣的口味。粽子已漸漸融入東(dong) 南亞(ya) 各國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中國傳(chuan) 統習(xi) 俗與(yu) 世界融會(hui) 貫通的一個(ge) 最佳體(ti) 現。但萬(wan) 變不離其‘粽’,粽子代表了海外華人對家國最深的眷戀,也是最恒久的鄉(xiang) 愁。”泰國僑(qiao) 商智庫理事長陳金敦說。
像粽子一樣,端午民俗文化也已經融入了東(dong) 南亞(ya) 各國的生活。今年是中馬兩(liang) 國建交50周年,也是馬六甲旅遊年,2024年端午文化係列活動已被列為(wei) 馬六甲州政府重點項目。活動組委會(hui) 主席周誌明表示,東(dong) 南亞(ya) 國家端午節會(hui) 舉(ju) 辦龍舟競賽、燃放鞭炮和舞獅舞龍等活動。每年組織端午民俗文化活動,不僅(jin) 寄托了人們(men) 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更飽含著海外華僑(qiao) 華人強烈的愛國主義(yi) 情懷。
在新加坡的東(dong) 海岸公園,每年端午節都會(hui) 舉(ju) 行精彩的龍舟邀請賽,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雲(yun) 集到這裏,場麵高潮迭起。新加坡人們(men) 認為(wei) 端午節還有一種含義(yi) ,即端午節是一個(ge) 驅邪辟毒、保健平安的節日。在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些菖蒲、艾草、榕枝等,將其捆綁成兩(liang) 小束,圈上紅紙條,然後分別懸插在兩(liang) 邊門柱子的上方,祈求安康。
在越南,人們(men) 認為(wei) 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大人們(men) 會(hui) 飲雄黃酒,小孩身上塗雄黃酒驅蟲,並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er) 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shang) 害,小孩佩香囊,傳(chuan) 說有辟邪驅瘟之意。“東(dong) 南亞(ya) 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曆史、文化和民俗習(xi) 慣,豐(feng) 富了端午節的多樣性,也展示了端午節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傳(chuan) 承。”越南河內(nei) 大學阮成功教授說。
唐人街店鋪售賣的粽子。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中國端午民俗文化經曆2000多年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通過古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到世界各地,與(yu) 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生機與(yu) 魅力,也傳(chuan) 遞了中外文化的交融與(yu) 互動。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ti) 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相信一顆小粽子也能“粽”情萬(wan) 裏、“粽”貫五洲,讓端午成為(wei) 連接中外的文化紐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